立院成立 再生醫療推動委員會 瞄準 早期評估 自費鬆綁 提升 國民醫療識能

0

在這個人人關心健康的年代,「再生醫療」(Regenerative Medicine)是一門結合創新與希望的醫療技術。簡單說,它是一種利用幹細胞(Stem Cells)、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等前沿科技,幫助人體自我修復、再生的治療方法。它能幫助病人修復受損器官或組織,從根本改善疾病,甚至逆轉病程。如今,立法院正式啟動「再生醫療推動委員會」,讓這個產業從法規與制度層面進一步深化、整合,為台灣生技醫療發展寫下關鍵篇章。

2025 年 6 月 25 日,立法院厚生會在台北舉行「再生醫療推動委員會」成立大會,為台灣再生醫療發展注入政策動能。這個委員會將成為跨部會、跨產業合作的平台,整合法規制度、臨床應用、學術研究及產業資源,目標在於建立健全法制,鼓勵研發與創新,並兼顧病患權益與倫理保障。

由民進黨立法委員劉建國擔任召集人,慈濟醫院林欣榮教授出任主任委員,委員會設置任期三年,共計十八名委員,涵蓋臨床醫學、學術藥學與生技產業界代表。成立大會中,包括厚生會會長蘇巧慧、副會長陳菁徽、秘書長王正旭與創會會長黃明和皆出席表達支持。

本次委員會的成立,正值台灣即將於 2026 年正式實施「再生醫療雙法」——《再生醫療法》(Regenerative Medicine Act)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Act on Regenerative Medicinal Products)。劉建國指出,該雙法歷經三屆立法院任期才順利三讀通過,如今終於邁入實質推動階段。

共識凝聚 整合 法規 產業鏈 造新護國神山

再生醫療不只是醫學發展,更是國家產業競爭力的延伸。台灣擁有堅實的醫療體系、高品質的臨床試驗能量及完整的生技產業鏈,具備發展再生醫療的優勢潛能。

蘇巧慧強調,立法院未來將透過再生醫療推動委員會持續給予政策建言,凝聚跨界共識,促進產官學研各方協作。王正旭亦表示,制度面建立完成後,更需強化執行面與實務推動。

委員會也提出具體建言,如請行政機關提升審查效率、整合流程、強化數據分析,並建議針對同類型細胞產品共享臨床數據,激勵產學研合作與創新。陳菁徽則呼籲,因應國際局勢變動,政府應加大投入醫藥原料與製程產業,以強化供應鏈韌性。

林欣榮指出,若能建立更完整的資料庫、效果追蹤與臨床應用機制,不但可提升治療品質,也能加速臨床落地。最終希望讓台灣成為全球再生醫療領域的重要據點。

推動法規落地 提升國民醫療識能

委員會在首次會議中也提出多項政策建議,盼衛福部能將其納入再生醫療相關子法之中,並擬逐步推動幾項重點措施:

首先,建議擴大再生醫療臨床應用範疇,協助患者「早期評估、早期使用」;其次,針對現行自費規範建議定期檢討、逐步鬆綁;第三,建立效果追蹤機制與因子資料庫,強化治療成效的量化與評估。

此外,委員會也將盤點國內現有細胞庫資源,整合各界力量促進研究與產業化進程。未來將每年公布推動成果,並加強大眾對再生醫療的正確認知與參與意願,強化全民的醫療識能與健康自主力。

正如劉建國所言:「希望透過穩健運作,讓再生醫療成為台灣生技醫藥的核心競爭力,為病患帶來新希望,為產業注入新動能,讓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劉建國 總結 會議重點 與 後續建議推動方案

為推動《再生醫療雙法》順利施行並完善相關政策規劃,建請衛生福利部將「再生醫療推動委員會」委員所提出之建言,統整納入未來子法草擬之重要參考,並於明(2026)年一月一日新法正式上路前,廣泛蒐集並整合各界意見,促進社會共識。

衛福部應研擬階段性擴大再生醫療應用策略,例如引入沙盒機制,針對罕病與高齡化所產生之新興醫療需求,設計彈性法規,協助患者及早接受評估與治療。同時,針對現行自費規範進行定期檢討與逐步鬆綁,並建立完整療效追蹤系統,以確保醫療品質。

此外,應推動建立再生醫療成效相關因子資料庫,盤點國內細胞庫資源,強化學術、臨床與產業發展基礎。新法施行後,衛福部應每年對外公布執行成果,並同步檢視法規與實務需求間的契合程度,持續精進制度設計。

同時,透過多元宣導與教育,提升國人對再生醫療的識能與正確認知,並加強對醫療體系執行面之政策說明與管理機制研擬,確保制度推行的一致性與有效性。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