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推動「最惠國藥價」政策:美國藥價是否下調?對臺灣有何影響?

0

在民眾長年負擔高昂藥價的背景下,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再次劍指藥價。12 日他聲勢浩大地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該命令包含「最惠國藥價」政策,他宣稱藥價將「立即下降 30% 至 80%」,並豪言這將是「美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行政命令之一」。然而,該命令細節仍不明朗,對國際大型藥廠與臺灣製藥產業的實質影響,仍待時間檢驗。

美國的處方藥價格居高不下,早已不是新聞。早在 2021 年,美國政府問責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就曾將美國與澳洲、加拿大和法國進行比較,發現美國的藥價平均比其他國家高出 2 到 4 倍。為什麼美國藥價這麼高?根本原因之一,在於美國健保體系。

與其他國家的全民健保系統相比,美國擁有極為複雜的保險結構:私人保險業者林立,雇主提供的補助制度交錯,加上政府資助的「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與「聯邦醫療補助計畫」(Medicaid),這樣的結構讓藥價缺乏談判空間。相對而言,加拿大、英國乃至於臺灣的健保制度,使中央政府可以向藥廠統一議價,甚至在價格太高時直接拒買。

這份行政命令中最引人關注的一條,就是將美國設為「最惠國」(Most Favored Nation, MFN),要求藥廠提供美國與其他國家同樣低的藥價。川普強調,若藥廠不自願配合,聯邦政府將「出手干預」。

值得深思的是,若真屢行「比照其他國家的低價」,則藥廠勢必考量其他國家的低藥價造成的效果,例如可能影響美國本土核刪或成為行政單位審價依據。對於臺灣而言,新藥輸臺「去優先化」問題恐因臺灣健保低核價避無可避,重大傷病及癌症新藥可能延後,甚至不在臺上市。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秘書長陳全文指出,過去便曾因藥價差,而使得藥廠選擇優先於日本上市而推遲臺灣上市時間。

根據瑞銀(UBS)的分析師估算,如果美國在前五十大處方藥上全面推行 MFN 定價,歐洲藥廠的平均獲利將下降約 6%,而美國藥廠則可能下滑 10%。在對這項政策的衝擊評估中,美國製藥公司,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與輝瑞(Pfizer)受創最為嚴重,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受影響最小;在歐洲藥廠方面,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受創最深,葛蘭素史克(GSK)與賽諾菲(Sanofi)則相對受創最輕。

根據 BBC 報導,美國政府也希望推動藥廠繞過保險公司,直接將藥品販售給消費者,甚至提到要從國外進口藥品以降低價格,但這項構想過去已多次被相關法規阻礙。美國生技創新組織(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BIO)主席 John F. Crowley 評論這份行政命令的後果,「這會摧毀美國中小型生技公司的創新資金」他強調。

波士頓大學健康政策教授 Alan Sager 也指出,美國藥價高度不透明,藥廠很可能會聲稱已經提供藥品價格折扣,實際上卻未降價。他打趣地說:「他們會真的行動嗎?也許。他們會聲稱自己有行動嗎?一定會。」

在川普預告行政命令的當天,輝瑞、禮來以及葛蘭素史克等製藥大廠的股價一度應聲下跌,但在實際內容曝光後迅速反彈。國際上,旗下有在美銷售產品的製藥業者股價在當日大跌,日本方面,武田藥品股價重挫 5%、安斯泰來(Astellas)和衛采製藥(Eisai)分別下跌 2.4% 和 2%,這三家公司的北美營收至少都三成以上;南韓生物製藥公司賽特瑞恩、SK Biopharmaceuticals、柳韓洋行和三星製藥(Samsung Biologics)股價都應聲下跌。

臺灣方面,美時製藥(1795)、永信(3705)、藥華藥(6446)等廠商表示,該政策影響最大者為開發新藥的大藥廠,對於臺灣藥廠目前影響有限,但會持續追蹤後續發展與評估。

參考資料:
1.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5/delivering-most-favored-nation-prescription-drug-pricing-to-american-patients/
2.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93l7k3x5dpo
3.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5/may/13/drug-price-cuts-what-is-trump-planning-and-what-will-it-mean-for-big-pharma?utm_source=chatgpt.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