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名昭彰的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可能分為兩類!根據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發表於BRAIN期刊的研究,帕金森氏症可分為由腦部起始影響身體功能,以及由身體開始病變至腦部。發現了帕金森氏症在身體病變的根據將有助於未來個人化醫療,以及重新審視腸胃道健康與神經疾病關聯的研究。
慢性病是現代人無法忽視的問題,其中神經退化性疾病帶來的失能,與現階段難以控制的病情進展,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課題。有別於過往專注於α-Synuclein在腦中的異常堆積,新研究利用了醫療造影技術對帕金森氏症病患進行分析,發現可以將帕金森氏症分成,由腦部開始病變(brain-first)或是由身體開始病變(body-first)的兩種。
帕金森氏症病因至今仍未可知,雖然能夠透過解剖等方式觀察到腦部中的異常蛋白堆積,以及prion-like的α-Synuclein蛋白變性傳播,但蛋白質異常的源頭還沒有研究能夠說明。奧胡斯大學的研究團隊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帕金森氏症的異常也可能來自身體上的改變,進而影響腦部的假說。
研究團隊進行 11C-donepezil、123I-metaiodobenzylguanidine中子攝影以及核磁共振造影技術,neuromelanin-sensitive 核磁共振造影,dihydroxyphenylalanine (FDOPA) 中子造影以及結腸體積等的斷層掃描,記錄相關數據並分析。
根據患者們的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RBD)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情形,將其分為RBD-negative、RBD-positive以及isolated RBD (iRBD)三組,且分析各項數據後發現RBD+與iRBD的組別,其疾病傾向以身體症狀先發於腦神經損害的途徑進展,可以在前期就觀察到心臟正腎上腺素以及 11C-donepezil在腸胃道造影成像的減少。與此相比RBD-negative的患者則是先觀察到腦內FDOPA攝取量的減少,接著才出現心臟與腸道神經傳導減少的情況,患者症狀傾向先發於腦部。
研究結果證實了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常見的前驅性症狀—iRBD,除了暗示著帕金森氏症患病風險,更有機會成為身體先發型患者的生物標記。
這項研究執行期極長,病患在3、6年後都會再次回到醫院進行各式檢查,以確保數據的連貫及有效性,因此使這項研究參考價值更高。不僅對疾病起源進行探討,更大的貢獻在於對個別患者的病程進行了解與觀察,藉此能夠更確認帕金森氏症的異質性病奠定個人化治療對此疾病的必要性。「至今大眾仍將此疾病視為相較其他疾病更為同質,並僅以傳統動作異常等表徵來判斷疾病的分期。但在此同時人們也對於帕金森氏症在不同病患身上產生的高度症狀差異性感到困惑。這項研究讓症狀的差異性顯得合理,也建立未來研究應該認知的新方向。」研究執行者之一的Per Borghammer教授如此說道。
參考資料:
- https://academic.oup.com/brain/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brain/awaa238/5896254?redirectedFrom=fulltext
- https://newsroom.au.dk/en/news/show/artikel/parkinsons-kan-starte-i-tarmen/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