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時代的生技產業趨勢與創新—從精準醫療到永續發展

0

隨著 COVID-19 疫情的逐漸消退,全球生技與醫藥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過去幾年,疫情對全球製藥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和變革,企業面臨著市場波動、供應鏈壓力與研發挑戰。如今,在疫後時代,生技企業正積極調整策略,擁抱創新技術,以應對市場回穩及新興需求的挑戰。本報導將深入探討藥品市場在疫情後的變化趨勢,從精準醫療技術、藥物研發創新,到環境永續發展的議題,全面分析疫後生技產業的未來方向。

藥品市場復甦,創新藥物成為新動力

疫後時期,藥品市場的需求逐步回升,儘管仍面臨供應鏈挑戰及市場波動,但整體趨勢已呈現出穩定的復甦跡象。根據 2023 年的數據,全球藥品市場銷售額達 1.5 兆美元,較 2022 年增長 4%。隨著疫情對 COVID-19 相關藥品需求的減少,GLP-1 類受體激動劑(GLP-1 RA)類藥物等代謝疾病藥物和其他精準治療產品的市場需求逐漸上升。例如,Novo Nordisk 的 Ozempic 和 Wegovy、以及 Eli Lilly 的 Mounjaro(Tirzepatide),其市場需求激增。

然而,市場恢復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儘管藥品銷售已回穩,但併購活動仍處於低潮。2023 年的併購交易數量下降至 144 件,低於 2022 年的 171 件。然而,一些大型藥廠開始在精準醫療技術平台和相關創新療法方面展開交易,顯示出併購市場逐步回暖的跡象。這些併購活動特別集中於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基因療法和細胞治療等領域,顯示出企業對於高附加價值技術的重視。根據數據,2023 年全球 ADC 市場的規模達到 73 億美元,預計在 2030 年將突破 200 億美元。

精準醫療技術:從創新研發到臨床應用

精準醫療成為生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藉由基因編輯技術蛋白質降解劑(如 PROTAC)CAR-T 細胞療法 等新技術,製藥企業得以開發針對特定病症的高效治療方法,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雙特異性抗體(BsAb)抗體藥物偶聯物(ADC)也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這些次世代的抗體技術具備更精準的靶向性,有效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副作用。

在基因療法領域,2023 年是重要的里程碑。Vertex 與 CRISPR Therapeutics 的合作產品 Exa-Cel(CASGEVY™) 獲得 FDA 核准,成為首項上市的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用於治療鐮狀細胞病(SCD)和輸血依賴性地中海貧血(TDT)。這項療法的市場潛力巨大,僅美國就有約 10 萬名鐮狀細胞病患者。Intellia Therapeutics 則在進行 NTLA-2001 的臨床試驗,這是首個直接在體內使用的 CRISPR 療法,目標治療轉甲狀腺素蛋白類澱粉變性(hATTR)。

AI 技術也逐漸進入精準醫療領域,幫助提升藥物研發效率。通過多模態 AI 分析,整合基因體學、微生物群、可穿戴設備數據等多種資料,企業能更快速且精確地進行藥物篩選和個人化治療方案設計。例如,Mirador Therapeutics 和 Iambic 與 NVIDIA 的合作,利用 AI 平台加速蛋白質結構分析,縮短新藥開發的週期至 6 個月至 2 年內。

新興藥物推動供應鏈重組

GLP-1 類藥物的興起,如 Novo Nordisk 的 Ozempic 和 Wegovy 以及 Eli Lilly 的 Mounjaro,帶動全球代謝疾病市場的快速增長。2023 年,全球 GLP-1 類藥物的銷售額達到 240 億美元,較 2022 年成長 38%。這些藥物不僅在糖尿病治療中表現優異,也在減重治療中展現出極高的市場需求。由於需求激增,這些藥廠面臨供應不足的挑戰,紛紛擴大生產規模,投資於新建生產設施。

2023 年,Novo Nordisk 投資超過 7.5 億歐元提升生產能力,並於 2024 年 2 月以 16.5 億美元收購 Catalent 的生產基地,以應對市場需求。Eli Lilly 則投入 4.5 億美元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建設新工廠,計畫於 2027 年正式投產。這些投資不僅能解決供應短缺問題,也顯示出企業對新興藥物市場前景的信心。

CDMO 成為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

在生技產業中,受託開發製造(CDMO)成為製藥企業的重要合作對象。隨著生產技術的複雜度提升、成本壓力增加,以及對高效生產的需求,CDMO 提供的專業生產服務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根據 F&S 的市場分析,從 2018 年至 2023 年,CDMO 市場以每年 14.8% 的成長率擴展,2023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到 310 億美元,預計在 2032 年將突破 1,880 億美元,並以 22% 的年複合成長率持續增長。

CDMO 的角色不僅限於生產能力的提升,還包括支援藥廠加速新藥上市,尤其是在複雜的生物製劑和新興藥物的生產中。通過與 CDMO 的合作,藥廠能更專注於創新研發,減少資本投入的壓力,實現更靈活的市場策略。

環保議題驅動生產效能提升

環境永續發展逐漸成為生技企業的重要議題,特別是在製藥生產環節。企業紛紛採取綠色製程和綠色化學的方法,以達到減碳目標並提升生產效率。Merck 和 Amgen 等企業使用連續製程和製程分析技術(PAT),如中紅外線(MIR)、近紅外線(NIR)和拉曼光譜(Raman),即時監測和控制生產過程,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Takeda 和 GSK 等公司也積極投入於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生產過程的數位化轉型。Takeda 與 Energize 計畫合作,提升太陽能和風能的使用比例,並強化能源管理系統,以降低碳足跡。GSK 則在全球設立多處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以支持其淨零排放目標。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企業的可持續性,也符合全球對於環保責任的期待。

國際藥廠聚焦核心業務,提升競爭力

面對市場變動,許多國際大藥廠選擇重塑業務架構,聚焦於創新藥品研發,減少對非核心業務的依賴。例如,Pfizer 將學名藥業務 Upjohn 與 Mylan 合併成 Viatris,專注於創新藥品的市場。Johnson & Johnson 在 2023 年分拆消費者業務 Kenvue,強化在醫療設備和新藥研發領域的布局。

這些策略調整希望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研發上,以保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的優勢地位。同時,這些大藥廠也透過併購活動獲取具有潛力的技術和產品平台,進一步擴展其創新能力。

疫後市場的未來展望

隨著全球藥品市場逐步回穩,企業正積極擁抱創新技術和合作模式,以適應疫後時代的市場需求。精準醫療技術的進步、多模態 AI 的應用、新興藥物帶動的供應鏈調整,以及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視,成為推動生技產業持續成長的關鍵因素。

未來幾年,生技產業將繼續深化在精準醫療藥物研究上,透過製程改進、多模態 AI 分析,以及 CDMO 產業的協助,滿足精準醫療與永續發展的需求。這些變化不僅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也推動了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

結語

疫後時代,生技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透過技術創新、精準醫療的發展、供應鏈優化及對環境永續的承諾,全球製藥企業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創新動力。未來,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這些企業將在不斷調整中前進,創造更高的價值,為全球健康帶來更多可能性。

編按:

本篇報導內容,係參考 2024 年 10 月 16 日,社團法人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舉辦之「生技創新茁壯之路」論壇中,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業資訊組 IT IS 研究團隊協同計畫主持人鄭宇婷,針對「全球生醫產業趨勢與展望」進行之主題演講。

延伸閱讀:新創募資到 IPO:世界與臺灣生醫資本市場展望與挑戰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