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結生技聯繫:BioConnect 澳洲-臺灣生技論壇,點亮臺澳合作之路

0

10 月 28 日,由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BPIPO)、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Bureau)、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及澳洲駐台辦事處(Australian Office in Taipei)共同主辦的「BioConnect:澳洲-臺灣生技論壇(BioConnect: Australia-Taiwan Biotech Forum)」在澳洲墨爾本圓滿舉行。論壇匯集多家臺澳生技企業,促進雙邊交流,充分展現臺灣在再生醫學、生物技術及數位健康醫療領域的潛力。BPIPO 主任暨 DCB 副執行長黃千岳(Michael Huang)率領臺灣代表團,致力促進臺灣與澳洲生技產學進行密切合作。

延伸閱讀:基因線上「2024 年澳洲生技大展」專題報導

為臺灣和澳洲建立永續的生物科技生態系統

澳洲眼科研究中心(CERA)(首席)研究員劉貴玄(Dr. Rick Guei-Sheung Liu)表示,墨爾本充滿生技創新的活力,而 CERA 專注於眼科研究創新,包括診斷與治療方法,同時也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例如與臺灣生技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推動跨國眼科研究發展。維多利亞州是生物技術重鎮,許多墨爾本的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都是生醫合作的理想場域。

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 Bureau)副局長林秀貞(Hsiu-Chen Lin)討論共同發起成立澳大利亞臺灣生物製藥協會(Australia Taiwan Biopharma Association)的規劃,希望充分發揮兩國之間的生醫合作。林副局長指出臺灣在生醫創新的快速進展,並認為本次論壇將建立持久的聯繫並推動雙邊成長。 

臺北駐墨爾本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Melbourne)處長呂明澤(Ray Ming-Tse Lu)在談到臺灣在再生醫學和數位健康醫療方面的優勢時,表示臺灣的臨床試驗與生醫研究方面與澳洲有許多共通之處,也指出在免疫療法和疫苗開發方面具有許多合作機會,有望解決較為重大的疾病,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推動精準醫療發展。他表示,維多利亞州首都墨爾本長期以來一直是澳洲生物技術產業重鎮,符合賴清德總統「兆元產業計畫」的發展目標,因此建議臺澳透過合作建立一個更為永續且創新的生醫生態系統,嘉惠兩國社會大眾。

生物技術位列兩國四大重點合作領域

此外,生物技術合作也是近年來臺澳經濟磋商會議(Taiwan-Australia Economic Consultation Meeting)的焦點議題,反映雙方長期努力於深化合作。為此,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in Australia)駐澳代表徐佑典(Douglas Yu-Tien Hsu)5 月與澳洲辦事處駐台代表 Robert Fergusson 簽署「臺澳科技合作協議(Taiwan-Austra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greement)」。生物技術是協議中表述的四個關鍵合作領域之一。近年來,兩國產業已經持續互動,每年都會舉辦代表團參加「亞洲生技大展(BIO Asia-Taiwan)」與「澳洲生技大展(AusBiotech)」。如同今年有 21 家澳洲企業來臺參展,而臺灣則有 11 家生技企業參加位於墨爾本的展覽。

此次台灣多家知名廠商,例如亞果生醫(ACRO Biomedical)、鴻曜醫學(HONYA MEDICAL)、建誼生技(KriSan Biotech)、向榮生技(UnicoCell)等皆前往參訪。根據南科管理局最新數據,2023年園區營收新臺幣 1 兆 5855 億元,其中生技產業營收突破新臺幣 121 億元。此成長凸顯臺灣生技領域國際合作的潛力。而 BPIPO 與 DCB 也進一步鞏固臺灣作為生技研發與製造樞紐的國際地位。

生技創新:天然膠原蛋白支架、幹細胞療法與 CDMO

澳大利亞貿易和投資委員會(Austrade)資深顧問 Katherine Martin 從產業角度分享澳洲生物技術概況,表示澳洲的優勢市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基礎建設以及政府大力支持發展,此外澳洲除了擁有超過 1,300 家醫療與生物技術公司,還有廣泛的資助計劃,包括大量的醫學研究基金與稅收優惠,使其成為臨床研究開發的沃土。此外,澳洲有利的臨床試驗基礎設施,讓研究能夠快速開始,而多樣化族群組成也進一步嘉惠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的流程。她指出,輝瑞和 BioNTech 等大型製藥公司近期的投資就印證澳洲生醫研發協作生態系統具有有利的條件。

亞果生醫總經理呂志鋒(Charles Lu)分享公司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領域的經驗。亞果成立十多年前,致力於開發以天然膠原蛋白作為生物材料支架的技術,並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打造用於人體組織和器官再生的高相容性生物材料。他分享亞果在骨移植和角膜重建方面的成果,強調幹細胞療法在應對臺灣及其他地區人口高齡化挑戰的潛力。

鴻曜醫學董事長劉宗桂(Jackson Liu)表示,公司持續投入幹細胞療法開發,尤其聚焦於心血管與腎臟疾病。在臨床試驗成功證明心臟病患者治療效果的有效性後,目前公司正積極規劃未來擴展全球的研發計劃,並希望在澳洲展開臨床試驗。

建誼生技業務開發經理林宛瑩(Ariel Lin)介紹建誼生技在小分子製造方面廣泛的生產能力與專業技術,並將公司定位為新藥開發的全方位服務合作夥伴,他們擁有 122 種化合物,為客戶提供從起始研究到商業規模量產的服務,為小分子、胜肽、寡核苷酸、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和高效藥物提供專門的 CDMO 服務。

向榮生技總經理洪懿珮(Yipei Hung)則分享公司在再生醫學方面的進展,專注於骨關節炎、腎臟疾病和視網膜退化疾病的治療方法開發。她指出,向榮的產品注重穩定性與功效,並且符合國際品質標準,表示有興趣與澳洲公司拓展合作關係。

基因療法、同種異體細胞藥物與 CAPRI 細胞療法,推動次世代生技革新

CERA 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Keith Martin 強調,組織致力於透過基因治療、細胞再編程和次世代人工智慧診斷的高光譜成像技術來治療失明。CERA 在角膜組織工程和遠距醫療平臺開發的成果,使研究所成為轉譯醫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推手之一。

Mesoblast 執行長 Silviu Itescu 分享公司在發炎疾病同種異體細胞藥物方面的進展,展出旗下平臺針對多種發炎途徑的獨特治療能力,並進一步討論後期臨床開發的潛在合夥關係。

Aeterna 科學長 Afsar Ahmed 博士則介紹旗下 CAPRI 細胞療法,透過修改來自患者的細胞來強化標靶癌細胞的專一性,進而克服細胞免疫療法的局限性。他還宣布計劃擴大在亞洲的試驗,以加速臨床開發。

Biointelect 高級總監 Patricia Vietheer 博士則討論 Biointelect 作為策略顧問公司和 CRO 的角色,持續提供生物製藥專案從開發到市場准入的指引。憑藉在監管途徑和經濟模型方面的專業知識,Biointelect 促進疫苗分銷的合夥關係,知名的例子包括與 Novavax 合作將新冠疫苗普及世界各地。

Acclime 區域業務開發經理 Luis Silva 介紹澳洲的研發稅收獎勵框架,表示此制度可裨益外資子公司,加強國際公司在澳洲建立研發計劃的動機。

CERA 研究員劉貴玄也在此次活動中提到,目前正與澳洲業界討論成立「臺澳生物科技產業協會(Taiwan-Australia Biotech Industry Association)」,期望透過加強產學合作,為國際生物技術創新創造更多機會。他表示,希望臺澳未來的產學合作能夠共同進步,並希望創造一個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來促進生技發展。

BPIPO 與 DCB 持續推動臺澳生技產學合作

在活動最後的討論回顧環節,BPIPO 主任兼 DCB 副執行長黃千岳強調,臺灣和澳洲需要對生物製藥進展達成共同承諾。臺灣在製造和細胞治療方面的優勢與澳洲的臨床研究能力相結合,有望共創雙贏。他向現場所有與會貴賓表達感謝,並期待未來擴大代表團規模,並持續推動兩國醫療創新領域的合作動能。

2024 年澳洲生物技術展已經於 10 月 30 日開幕,與會貴賓將出席南方科技園區臺灣館開幕儀式。期能進一步加強臺澳生物科技交流合作。

延伸閱讀:基因線上國際版「2024 年澳洲生技大展」專題報導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