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台湾生技研讨会 强化美国生技与台湾的连结

0

文 / 陈芊如

德州台湾生物科技协会 (Texas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简称 TTBA) 于 11 月在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举办了 2016 年第二届生物科技研讨会。

美国作为全球科技和生物医学研究产业龙头,是很多生技领域学生深造的首选。散居在美国各地的台湾生技领域青年学子和研究人员,近年来致力于强化美国各大生技重镇区域内的台湾人社群。其中,德州台湾生物科技协会于 2014 年十月,由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中心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UT Austin)、贝勒医学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以及德州农工大学 (Texas A&M) 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草创,在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科技组、美南国建会、达拉斯北美工程师协等侨界组织的支持下,连续两年举办研讨会 (TTBA symposium),邀请生物科技领域的前辈与青年学子互动,畅谈他们的学思历程并给予职涯规划的建议。

2016 TTBA symposium 议程包含了专题演讲、职涯发展讲座、台湾生技产业论坛、研究简报和海报竞赛,吸引德州各地与部分外州台湾青年学子以及相关业界人士共襄盛举。

学思历程与创业路途

学术专题演讲者,现任教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周芷博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及中央研究院院士。她在七零年代晚期发表的研究论文,首次直接观察并证腺病毒复制过程中 RNA splicing 和 alternative RNA processing 的过程,奠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对于转录 (DNA Transcription) 机制研究的基石。RNA splicing的研究在 1993 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周芷博士却与这份荣誉错身而过,没有并列在得奖科学家的名单中。周芷博士以这个自身经历作为例子,鼓励有志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者坚持初衷,不因外界的因素放弃理想,而应该宠辱不惊地保持对科学的热情。

益邦制药 (IMPAX) 创办人许中强博士带来产业专题演讲,他在自行创业之前曾于美国亚培服务了 15 年,在各地演讲时常有年轻人问他,何时该创业? 他用一句话描述了自己当时放弃稳定高薪工作的创业契机:觉得内心想创业的热忱很强烈,醒著和睡着时都想,就行动了。 而由于生技制药领域的投资回收周期长,相较于回收周期以月计算的电子业,生技制药要能有新产品上市是以年为单位,因此初创业时许中强在筹募资金上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展现出对创业成功的明确目标和强烈动机,最终获得统一集团的青睐得到资金挹注。许中强自美国退休后,于2014年回台湾又成立生脉生技公司,也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想对台湾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左为学术专题演讲周芷博士,右为产业专题演讲许中强博士

左为学术专题演讲周芷博士,右为产业专题演讲许中强博士

综观两个专题演讲和会中的各种座谈讨论,讲者们不约而同地都强调了 passion (热忱) 对于他们人生历程的重要性。无论所选择的产业和工作内容为何,热爱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才能维持努力前进的动力。

职涯规划与实践

本次研讨会的与会者有半数以上是生科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在职涯发展中面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投入学术研究或是生技产业的抉择,职涯选择讲座第一场以“Next Step-Which train to take? Academia or not? Do chi?”为主题,邀请分别任职于学术和产业界的生技专业人士,一同回顾他们当初的抉择过程,并分享他们如何在工作中应用过去的训练和发挥个人特长。新源生技的创办人汤丹霞博士表示,研究所偏重学术的训练,和生技产业实务运作有相当大的差异,若能在研究所时期得到实习机会,了解业界的经营模式和研究/研发课题,对于职涯选择会很有帮助。而在个人性格特长如何影响产学界的选择方面,讲座讲者们一致认为无论选择那个方向,在性格上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够根据自己所在的情境应变都非常重要。

生技产业从研发、产品制造、到应用的整个生产链,需要各种不同专才;在生产链上的不同位置任职,工作性质也会有大的差异。职涯选择讲座第二场的主题“From Bench to Bedside and Beyond”,邀请了在不同工作岗位的生技人分享他们的职场心得。

讲者彭浩帆博士是 Biogen 的产品专案管理工程师,他表示从博士研究生到进入职场作为研发科学家到现在带领专案的转换过程中,思考模式和与人沟通的方式必须不断学习调整。目前身为专案领导人的彭浩帆博士工作上必须和研发、分析、制造、品管、以及临床等各个不同部门的人联络协调,他认为自己热衷于接触不同领域知识的个人特质,对担任专案领导人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在 Immunogen 担任研发科学家的陈伟强博士,则强调职场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曾经被无预警裁员的陈伟强表示,当时他快速转换到下一个工作的契机,在于他和各部门的同事和主管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得到另一个公司的内部推荐和面试机会。另外他也鼓励准备求职者多利用 LinkedIn 的大数据演算功能,借由在平台上点阅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机会,LinkedIn 能够逐渐归纳使用者的求职性向,帮助使用者删选符合兴趣条件的职缺。

为了让准备进入职场的年轻研究生 / 研究员,对美国的生技产业职业选择多样性有更直接的认识,2016 TTBA symposium 安排了校友座谈的活动,让与会学生近距离和学长姐们讨论,了解不同职涯选择的优缺点和挑战。

参加校友座谈的连裕仁博士,目前在德州州立大学任教,他分析了美国州立大学和顶尖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研究环境 。连裕仁认为州立大学虽然名气不如顶尖研究机构,实验室人力招募上比顶尖研究机构困难,教学任务也比很多研究机构重。但是州立大学的实验室研究经费来源更为多样,有很多校内小型研究计画可以申请,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借由担任教学助理领取奖学金,整体而言是很有保障的研究环境。

校友温庭宇博士则以自己临床训练专员的工作经验为例,告诉学弟妹与人互动的能力是选择适性工作很重要的一环。相较于第一线研发人员的在工作室大量面对机器和试剂样本,思考着重在最佳化步骤和解决各种技术上的问题, 临床研究助理 (CRA) 或是医药学术专员 (MSL) 等和临床试验业务相关的工作,更常需要和医师、药师、治疗师等外部专家合作沟通,好的人际沟通技巧和相对更外向的性格是评估自己是否适合类似工作的关键。

校友们也针对如何选择进入大型生技公司或是新兴的小公司作为第一份工作,分析其中利弊。规模大的老牌生技公司如 Genentech、Biogen 有相对完善且明确的升迁途径,大公司历练在未来转换跑道时对于履历很加分;相比之下中小型公司分工不若大公司精细,员工有机会较多元地尝试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能够对公司运行发展的策略有更全盘的了解。

校友圆桌座谈

校友圆桌座谈

台湾生技产业的现况与展望

近年台湾本土生技制药业发展蓬勃,许多与会的海外学子和青年都非常关心台湾的产业发展,也对日后回台求职有强烈的兴趣。今年的 TTBA symposium 对此邀请到现任不分区立法委员、前台湾大学教授吴焜裕针对目前政府的生技产业政策规划,生技产业人才劳动力供需问题,以及台湾生技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专题演讲。

在政策规划和现况方面,吴焜裕委员表示自 2014 到 2015 年,台湾的生技医药产业出口额增长了百分之十五,政府也在资原整合和智财法规上着力,希望能实现打造台湾为亚太生技重镇的愿景。吴焜裕委员今年十月在立法院发起“生物医药技术论坛”,邀请台湾本土产学界的专业人士组成智库,参与讨论台湾生技领域的未来发展。吴焜裕表示他希望居住在海内外的生技专业人士都能加入这个论坛,集思广益才能为台湾找到更好出路。

而在个人职涯发展方面, 当今无论海内外求职的难度都在提高,相较于二三十年前,博士学历不再是求职的保证。台湾的生技产业目前尚在起步阶段,体制和法规的完整性不足,技术也落后欧美先进国家。吴委员特别指出,这些产业生态上的劣势,可以转为海外学子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优势。很多高度专业的职位目前在台湾的生技产业虽然仍“不存在”,但是可以被创造出来,而如何判断台湾未来会需要哪些专业人才是海外学子为自己创造工作机会的关键。

此外,会中台美生技论坛的单元,邀请了四名在产业界有长期经验的讲者,分享他们对台湾生技产业发展的观察,剖析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展望 。

ttba3

高龙荣博士目前是台美药剂协会 (Taiwa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s, TAAP) 的会长,目前是 J&J 子公司 Janssen 的临床试验安全部门主管,他直言台湾生技制药业研发能量和资源不足,虽然政府有意提供资源推动台湾本土新药开发,但所投入资金的规模远小于美国大型药厂。以目前欧美发展中的生物相似性药品 (biosimilar) 为例,和小分子药物相比,需要更严格的测试和品质控管,因此生产过程需要更多成本投资,规模不大的企业很难有机会涉足这个新兴领域。他也提到自己过去曾试图媒合国际大型药厂收购台湾本土的研发成果,但对方评估后觉得研发成果的商业潜力太小,因此失去合作意愿,显示国内新药开发在最根本的研发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许中强则提到,目前台湾生技业正在发展期,对中高阶管理与临床试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生技公司愿意雇用有海外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他建议与会的青年留学生,若有意在为来回台湾投入生技产业,最好在毕业取得学位之后在美国累积足够的工作经验再返台求职,把自己在先进国家的经验带回台湾,多利用在国外建立的人脉取得资源及合作机会,才能带给生技业更多创新变革的能量。

甫从美国取得学位返回台湾丽宝生医任职的刘朝翰博士,则针对基因检测和精准医学领域在台湾的发展发表看法。他认为台湾在这方面的服务虽然在起步阶段,但因为社会结构的转变,高龄化和少子化等趋势影响下,国人未来对于个人化医疗的需求一定会增加,而个人化医疗的检测和设计服务开发所需要的资源远小于成功开发新药的成本,因此他相当看好这个领域未来在台湾生技产业界的发展。

许中强汤丹霞两人也特别强调了台美两地职场文化的差异,他们认为台湾企业的传统经营分工方式,和欧美国家的生技制药公司强调程序和逻辑思考的训练不同 。他们认为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年轻学子若有意回台发展,要能坚持执行用自己在海外习得的经验处事,才能让大环境有所进步。

台湾生技人网络建构 聚焦美国产业聚落

德州台湾生物科技协会旨在连结休士顿、达拉斯、奥斯汀、以及 College Station (德州农工大学所在地)、 San Antonio 等德州主要城市的生医领域台湾人。提供当地台湾生技人互联平台,促进领域内台湾人的交流讨论是协会创始的目标。

美国德州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产业的重心在发展石化工业和航太工程,实际上德州南部的休士顿有发展生技的先天条件—全球规模最大、研究和临床照护密度最高的医学中心 Texas Medical Center。德州医学中心内有超过十万名员工,两万名医师和研究员,每年医治八百万人次病患。而除了 MD Anderson 这个顶尖的癌症研究医疗机构,全球最大的儿童医院 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等 21 间综合型医院、四间医学院等等总共超过五十所医学 / 医疗相关机构,也都坐落在德州医学中心,因此当地整府极力推动加速医药生技产业的发展。由于看好休士顿在生医产品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上不可多得的地利之便,Johnson & Johnson 既波士顿和南北加州之后,于今年在此开设了 JLABS,以育成中心的方式扶植当地生技创新公司的早期发展和研发,也为当地的生技产业注入新能量。北德州方面,达拉斯的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在六位诺贝尔奖得主,13 位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成员的领衔下,基础生医研究的成果傲视全球。而除了 UT Southwestern 在 2009 年建立扶植校内技转的 BIOCENTER 育成中心外,达拉斯也是全美第六大生医加速器 Healthwildcatters 所在地,许多生技、医疗器材、健康管理的新创公司都在其资助下发展。

除了德州,在生技产业的硅谷-麻州波士顿地区,和新创生技公司的新兴基地-加州圣地牙哥地区,也陆续成立了以台湾人为主的生技讨论社群,并定期举办各类职涯发展讲座和年度研讨会。而为了促进资讯流通和强化人际网络,各地社群之间多有往来之外,这些海外社群也和台大生技创业协会、中研院职涯发展协会、Investigator 等国内青年生技人的社群有密切的联系。借由网络研讨会等方式,分享在海外生技领域求学和工作的经验。在国内生技产业起飞的今日,相信借由这样的交流,能激荡出许多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带动年轻新血投入,让台湾的生技产业有更宽广的视野。

本文与照片皆由德州台湾生物科技协会 (TTBA) 提供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