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真的和基因有关吗?从人们有能力解读基因的秘密以来,多少科学家都在探讨这个议题。
然而,遗传学家一直难以找出能造成暴力行为倾向的特定基因。这正是为何相关的研究都会引起各方仔细检视和大量争议的原因。

基因让人天生好斗?

在芬兰一项最新研究,收集了一千多位犯罪者的基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这是首次有类似的研究报告。首先科学家将犯罪者分为暴力跟非暴力两个分类。1,154名罪犯中,有谋杀/谋杀未遂、杀人狂和暴力殴打被定义为暴力犯罪。他们身上几乎都被检验出一种在身体中负责控制大脑多巴胺和血清素量的单胺氧化酶(MAOA)基因含量极低。另外,研究人员也在这些极端暴力行为者身上发现钙黏蛋白(CDH13)基因。钙黏蛋白(CDH13)已被证明与过动症和药物滥用行为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同时拥有这两种基因的人,比没有的人高了13倍的犯罪机率。更有高达5%~10%的严重暴力行为,与这两种基因有关。

然而这样的研究结果绝对不是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让警察可以过滤基因检验出谁有可能是罪犯而谁不是。专家认为,这样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基因只是其一。而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解他或她这样做的后果以及是否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violent gene
图片来源:www.brookhavenhospital.com

如何理解,暴力基因?

在意大利,法庭给一名已定罪的谋杀犯减刑一年,因为医生证明他具有与暴力行为有关的基因。这是行为遗传学首次影响欧洲法庭通过的刑期长短。在美国,一位杀人犯的基因分析报告被当作是他为何会杀人的犯罪注解。

这些案例与研究指出了遗传基因确实有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让某些人可能比他人更加好斗,或著是更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容易被环境所影响。然而科学家也认为,所谓“暴力基因”,更准确地说是应该是“消极基因”,它们令人产生消极情绪,并让儿童的内心变得更加敏感,而当一个人感到压力重重,受到精神上的创伤,那些源自幼年的精神创伤就有可能会因此“触发”了人内心深处原本被道德所抑制的恶劣行为。

所以正确解读研究结果非常重要,毋须夸大解释“暴力基因”,因为可能有一半的人口都有低含量的MAOA基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的人会因为暴力犯罪被关进监狱。绝大多数这类基因的携带者,每天都能成功抑制住自己的暴力冲动,不让犯罪定义自己的人生。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遗传因素,只是帮助我们能预先防范。因为遗传医学的存在,人类得以更了解基因对人的影响,或许未来透过更普遍的基因检测,我们能及早看出孩子的专长与性格,对有冲动基因的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把好斗的天性应用在其他的领域,养成积极正向的人格。用教育来引导孩子走上人生的正轨。

参考文章:
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9760212

延伸阅读:
http://goo.gl/3p1jsJ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