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生物检体国际权威齐聚一堂 2016 ELBA 会后报导

0

本年度生医界的盛会“2016 亚洲胞外体与液态生物检体研讨会”(Exosomes and Liquid Biopsies ASIA , ELBA),于 4 月初在桃园诺富特饭店盛大举行,由 SelectBio基因线上 Gene Online 共同举办。

此次会议为期两天,主题为“液体筛检技术的发展和胞外体的应用”以及“医疗专利权”,皆是当前生医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因此吸引余百位来自欧、美、亚各国的产、官、学、研代表出席,进行交流。

全球知名企业 Thermo Fisher、Illumina、QIAGEN、Beckman Coulter、Promega、DKSH ,以及先见基因(Insight Genomics Inc.)、上准微流体 (Micareo)、精专生医(AccuBioMed)、QuarkBio、Abnova等在现场设有摊位。 Roche Molecular Systems、台湾基康金万林也均派代表参与。

与会者还有台湾生物产业发展协会的李钟熙理事长,以及中研院代表、各大医院医师,以及大专院校学者莅临,场面座无虚席,十分热闹。

担任开场的台大医学院副院长李财坤教授指出,台湾有非常好的基础研究和完善的医疗系统,而台湾目前针对胞外体 (exosomes,又名外泌体、外吐小体,以下统称胞外体) 的研究集中在癌症侦测,但其实它的应用层面广泛,举凡产前检查、慢性病风险预测/追踪/治疗等等,都是可发展的方向;而若能结合台湾在 IC 和电子产业的优势,相信台湾可在胞外体的领域大有发展。

elba9

曾被忽视的胞外体 竟成早期发现癌症及其他重大疾病的关键因子

来自荷兰的 Dominique de Kleijn 博士说:“胞外体就像家家户户倒掉的垃圾,看似不重要,却可以从中发现生物体运作的秘密。”随着液态生物检体 (Liquid Biopsy) 的兴起,非侵入式筛检已成为早期发现重大疾病的关键技术,而胞外体也成为备受瞩目的研发标的。而目前多数液态生物检体的应用都以癌症为主,但其实胞外体的检验亦可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初期侦测和预后预测, Dominique de Kleijn 的研究发现胞外体有助于了解动脉斑块的成分以及稳定性,进而及早预测心肌梗塞或中风的机率。

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的代表 Danilo Tagle 提到 ,现在科学家们已证实Extracellular RNA (简称 exRNA) 蕴藏着丰富的细胞运作机制,和表关基因体学 (Epigenome) 有密切关联,并且对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NIH 发起一项名为 Extracellular RNA Communication 的计画,希望借此补助 exRNA 相关的生物标记和治疗, 同时能让 exRNA 的作用能够更深入地被了解, 使得研究进展能有更多突破。

微流体系统 / 芯片 – 液态生物检体的最佳小帮手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生化博士 Steve Soper 指出,用于早期发现癌症的循环性生物标记必须在最少量的抽血下精准发掘,因此微流体系统就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的微流体系统具有提升检验精准度、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等好处,而且也具备量产的条件。

来自台湾,也是洛杉矶加州大学 (UCLA) 分子学及药理学教授的曾宪荣博士,以“奈米魔鬼毡”(NanoVelcro)扬名国际 ,该技术主要是运用可与癌细胞表面配对的抗体与附着物质,将循环系统中的游离癌细胞捕捉出来。而新一代的 NanoVelcro 技术已浓缩至容易操作且精准度更高的平台, 有助于完成微量检体的快速筛检,更有助于癌症的早期发现以及治疗。 

清大的曾繁根教授的“自组细胞阵列芯片” (Self-assembled cell array chip, SACA chip) 利用微流体技术让大量的细胞在极小范围之内尽速形成单层不重叠的紧密细胞层 (阵列),再以萤光染色技术侦测特定分子、 细胞受体或细胞,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与即时投药有很大的贡献。

液态生物检体(Liquid biopsies)的临床诊断价值

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 (National cancer center research institute) 的执行长 Takahiro Ochiya 博士研发 ExoScreen 检测法,针对大肠癌细胞的两种细胞表面指标 (CD147 和 CD9) 进行侦测,可直接检测血液检体,并利用微流体技术让染色时间大幅降低,节省检测时间约 1-2小时。目前透过这两项生物指标的检测,已经可验出约 60% 有第一期大肠癌但尚无症状的病人,未来也将提升检验技术并寻找更敏锐之指标,让 ExoScreen 大肠癌早期筛检技术更为成熟,同时也希望推广至更多种类的癌症。

洛杉矶加大(UCLA)牙医学院口腔生物学的王大卫(David Wong)教授指出,目前针对血液循环中的游离 DNA 或癌细胞, 多是利用 PCR 或 NG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技术进行验证和分析。EFIRM (Electric Field Induced Release and Measurement) Liquid Biopsy (eLB) 技术利用非侵入性的方式, 可直接检测各种体液中的特定 DNA 突变片段,现阶段主要锁定肺癌之 EGFR 突变。 eLB 的中期发展目标是让检验过程更为快速而便宜,希望达到适合“诊间立即检测后即可开药”的方便程度,以提升肺癌治愈率。

来自台湾大学知名植物病理学家沈汤龙博士提出“种子与土壤”的理论,认为癌细胞有如种子,必须到肥沃的土壤才能发芽,因此癌细胞转移的目标组织通常不外乎一些特定器官,如骨骼、肝脏、脑部等营养丰富的位置。而胞外体就像肥料的角色,在癌细胞释放后先到适合的组织着床,再吸引更多癌细胞的胞外体前来,使该器官变成适合癌细胞转移的环境。沈汤龙也发现胞外体带有的组合蛋白 (integrin),有如邮递区号,能让胞外体指定前往特定组织,这项发现有助于了解和控制胞外体的去向,甚至可将胞外体打造成“药物递输系统”,对于疾病治疗将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台湾大昌华嘉 (DKSH)提到,研究胞外体的科学家们都很关心自己所萃取出的胞外体的真伪,许多研究也显示胞外体的萃取品质与后续的研究结果具有关联性。Malvern 的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 技术提供了一个表征胞外体的工具,可以测定所萃取出胞外体大小、分布以及浓度,并以萤光模式检视带有特定生物标记 (Biomarker) 的胞外体之特性。目前相关研究所发表的文献已有数千篇,并发表于《Nature》等知名期刊,可见 NTA 技术已成为研究胞外体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

生技产业发展蓬勃 “专利权”成兵家必争之地

在生技专利议题方面,美国 Sterne Kessler Goldstein & Fox 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 Jorge Goldstein 指出,目前美国的生技产业最棘手的专利权诉讼案,其一是产前筛检的专利权诉讼案,知名案例就是 Ariosa 和 Sequenom、Illumina、Verinata 三家公司的产前检测 (NIPT) 侵权大战。其二是与精准医疗 (Precision Medicine, PM) 兴起后带来“分工侵权” (Divided Infringement) 的医疗专利复杂性。

近年来许多基因的专利以及运用一般常见实验技术 (如 PCR) 的专利被推翻,主要原因就是法院认定天然的生物标记属于“自然现象”,故无法成为专利标的,让全球生技产学相关机构过去30年来所申请的大量美国专利均面临有效性的挑战。因此,Goldstein 建议提出专利申请时,必须考虑以天然的生物标记作为专利主体时的风险,另外,若将天然的生物标记用一般常见技术成功复制,并使其具有自然界之外的崭新用途,这样的结果所申请的专利有效与否,相关判决将对未来生物技术和医材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总结

在过去,临床医疗人员必须仰赖影像医学和病灶的组织采样 (Biopsies),才能诊断出组织病变的状况,通常都已经是病变发生的后期,治疗的效率和预后的情形通常都不甚理想,而且花费相当高昂。另一方面,由于病灶组织采样 (Biopsies) 具有高度的侵入性,容易让患者产生恐惧的排拒心态,很难实现用于癌症的早期侦测和治疗后的定期愈后追踪。然而,在精准医疗兴起的时代,癌症及重大疾病的早期侦测 (Early Cancer Detection) 已被视为对抗这些重症的关键目标之一,借由 Liquid Biopsy 技术的成熟,医疗人员将能对病人健康状态的有更全面的掌握,更即时的监控癌细胞的复发和突变,甚至是用药的疗效,实现精准医疗的愿景。

基因线上也将于今年 11 月举办同等规模之大型研讨会,希望促进国际之间的交流切磋,让台湾生技产学的发展更加厚实、宽广,同时也对促进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有所贡献,欢迎各界同好莅临,共襄盛举 !

延伸阅读:“医疗专利权”争夺战 美国资深律师 Jorge Goldstein 经验谈

elba8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