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比老鼠长寿,却比弓头鲸短命?:解开寿命与老化之谜

0

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the science of life span and aging

 

YK1246

所有的生命都难逃一死,但死亡的年纪未必相同,例如果蝇孵化后只能活几个小时,某种巨型蕈类却从冰河时期存活至今,我们该怎么解释这些差异?

古今中外,众人争相寻找长生不老的解方,但究竟是什么主宰了我们的寿命,我们又为什么会变老?

生态学家席佛顿抽丝剥茧,从死亡、寿命、老化、遗传、天择、机制等数个面向切入,透过幽默的口吻,解释植物看起来永生不死的特异之处、摇滚乐手往往只能活到二十七岁的原因;并摇著充满诗意的笔杆,探讨分子层面中,基因、自由基与老化、死亡的关系等。

书中满载科学家对不同物种衰老及死亡差异的最新理解,以及各种研究的来龙去脉。跟随席佛顿的步伐进入书中,那些模糊未解的寿命疑问都将逐渐清晰!
 

名人推荐

本书用简单的譬喻,恰如其分幽雅的诗词,来报导当代对生命老化现象的最新科学研究结果。令人读后对生硬难懂的科学知识不再产生距离,学习到生物学家如何借着观察各种生物的生存策略,了解老化的基因发育机制与意义。──王俊能,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及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

“生”与“死”不仅是生命的终极型态,也是哲学家和生物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祕时讨论最多,也最为困惑难解、众说纷纭的大哉问。作者以形形色色的生物为例,用精辟而优美的文字带领读者思考寿命长短的意义,以及生命本质的问题。──胡哲明,台湾大学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副教授

人类的生与死是亘古之谜,不只许多神话传诵,多数的宗教也在追求永生,生物学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展开了对生死之谜的解析,作者强纳森‧席佛顿,英国的演化生物学者,以他的生花之笔,对生物的生与死的故事娓娓道来,许多生物不死,一如水螅与珊瑚,还有无性繁衍的植物,广岛核爆之后第一个回来的植物是银杏,想一窥人类的老化与生死之谜吗?那就邀请您打开书页,一起展开探究之旅。──蒋镇宇,成功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席佛顿以优美又不失幽默的笔触,描述当代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他利用最新的老化研究成果,结合个人对于人类情况极有同理心的观察,让一般读者也能了解寿命科学,亦为专业人士提供精辟见解。是一本人人都能愉快阅读,获得丰富知识的书。──瑞克莱夫,《自然的经济》作者
 

内容摘要

Westminster Abbey

夜晚是早晨的画布
窃盗而来的遗产
死亡,但我们全神贯注
于永生

──艾蜜莉.狄更森
 

在西敏寺里,跟达尔文的坟墓并排、近到墓碑都要碰在一起的,是英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赫雪尔爵士。早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之前,赫雪尔就开始思索他所谓的“谜中之谜,灭绝的物种被其他物种所取代的现象”,并且推测“若我们真有一天,能理解新物种的起源,我们将会发现那是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过程。”

当达尔文要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就在序章里提到了赫雪尔对“谜中之谜”的看法。达尔文选择的书名也一定是受到了赫雪尔“新物种的起源”这个词的影响。而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发现新物种如何在没有神祕创造的情况下自然地出现。他发现了演化如何开始。

作者简介

强纳森‧席佛顿 Jonathan Silvertown
现为英国米尔顿‧凯因斯市公开大学的生态学教授,专长为植物族群学和演化。目前定居于米尔顿‧凯因斯市。席佛顿为多本书籍的作者或编辑,2008年出版的 Demons in Eden 获著名英国生物学家萨克斯(Oliver Sacks)赞扬是一本充满写实描述、清晰分析的伟大科普书;前作《种子哪里来?》(An Orchard Invisible)则获选为英国《新科学人》杂志2009年最佳科学图书。

本文由猫头鹰出版社授权推荐

购书资讯: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1134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