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與 Aignostics 合作 AI 病理影像,巨量臨床資料預測模型將更有詮釋性

0

近日(14),拜耳(Bayer)宣布與 Aignostics GmbH (簡稱 Aignostics)進行合作,將共同開發以人工智慧驅動的精準腫瘤學技術。合作重點在於建立一個能夠連結基礎病理學數據與臨床數據的平台,讓病人識別、分層與臨床試驗篩選的流程能夠更有效率,在臨床方面克服目前在標靶發現與疾病異質性方面的挑戰,而在 AI 方面則增強模型詮釋性。

2024 年初,生物技術和製藥 IPO 創新療法激增:從 Kymera Therapeutics 到 Kyverna Therapeutics 引領潮流(基因線上國際版)

Aignostics 於 2018 年,在柏林夏里特大學(Charité-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和柏林健康研究所(Berlin Institute of Health,BIH)內成立,專注研發藥物研究、臨床試驗與伴隨式診斷的計算病理學技術。

該技術首先進行組織影像分割(tissue segmentation),將不同的感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例如腫瘤區域(carcinoma)、間質區(stroma)與壞死區(necorsis)等進行切分。根據官網表示,病理影像資料由病理學家進行標記(annotation),並使用監督式學習方法(Supervised learning)進行模型訓練,目前為止此模型能成功辨認並切分至少 27 種主要區域,除了前述 3 種區域,也可辨認不同組織與細胞類型,並排除如筆跡與水泡等干擾區域(詳見表格)。

表格、Aignostics 病理學 AI 切片分類技術

(來源:官網;整理:基因線上)

在細胞檢測與分類方面,來自 H&E 染色、免疫染色(IHC)或多重螢光染色(Multiple-IF)等病理切片,Aignostics 標記出數百萬個標籤進行半自動化的模型訓練,同時也會針對同一區域進行多重比對與驗證。

Aignostics 根據影像與多模態資料建立「端到端預測模型(“End-to-end” prediction models)」,能據此預測包含預後、復發與疾病無進展存活(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等重要臨床參數。其專利技術「可詮釋模型(Explainable AI)」利用「逐層相關性傳播(layer-wise relevance propagation)」方法,能夠克服複雜模型難以解釋的障礙,逆向推導出模型學習到的特徵,其中也包含寶貴的潛在生物標誌物。

拜耳制藥部門執行委員會成員兼研發負責人 Christian Rommel 表示,本次合作將可以結合拜耳在臨床試驗方面累積的多種疾病、多模態巨量影像資料,與 Aignostics 的機器學習模型,識別出具有強烈疾病關聯的新型癌症標靶,加速藥物開發。拜耳的數據集來自具有良好表徵的病人群體,因此有望找到具有臨床指標性的新型腫瘤學標靶。

根據協議,公司將在多個開發項目進行合作,並啟動至少 2 個標靶識別專案。Aignostics 將收到一筆前期付款(upfront payment),在達到協議中的特定目標將獲得相關里程碑付款(milestone payment)與任何由合作產生的商業化療法的權利金(Royalties)。

延伸閱讀:拜耳新型藥物: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帶來突破

參考資料:

1. https://www.aignostics.com/news/bayer-and-aignostics-to-collaborate-on-next-generation-precision-oncology

2. https://www.aignostics.com/our-tech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