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減肥藥面臨副作用、病人負擔與停藥風險,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0

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因此減肥藥必須終身服用,然而近期研究顯示,有多種因素可能迫使服藥者中途停止服用減肥藥。根據一份研究顯示,美國從 2021 年開始服藥的病人中,高達 2/3 在 1 年內停藥。停藥原因有很多,例如無法負擔藥費、嚴重副作用、持續短缺或有限期處方等。因此專家開始正視停藥後可能面臨的結果。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減肥藥為 semaglutide,分別有 2 種品牌名:Ozempic 和 Wegovy。過去 Ozempic 被用來治療 2 型糖尿病,而 Wegovy 則在 2021 年後用於治療超重者。此藥透過模擬進食後腸道釋放的激素,抑制飢餓感,使服藥者食慾降低。

減肥藥法律戰場:禮來和諾和諾德的攻防(基因線上國際版)

停藥後肥胖病人,將面臨體重回升困境

在自然情況下,體重會維持在自身原本體重上下,因此但當服藥者停止用藥,原本減去的體重就像橡皮筋恢復原狀一般,再度回到接近原本的體重。

在一項戒斷藥物的試驗中,約 800 名參與者每週注射 semaglutide,同時搭配飲食調整與運動,4 個月後平均減去 10.6% 體重。3分之 1 的參與者轉而注射安慰劑,其餘維持用藥。在持續 11 個月後,服用安慰劑者體重恢復近 7%,而繼續服用 semaglutide 者體重則持續減輕。

同樣的趨勢,一項延長 semaglutide 試驗的參與者在服用藥物並改變生活方式 1 年多後,平均體重減輕 17.3%,然而 1 年後,在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的情況下,體重又恢復約 3 分之 2。

一項納入美國與黎巴嫩 20,300 名使用 semaglutide 減輕至少 2.3 公斤體重,而後停藥的試驗者當中,高達 44% 的人在一年後恢復至少 25% 的減去體重。

體重回升伴隨代謝與體內失衡風險

哈佛醫學院的醫師 Fatima Cody Stanley 為多家開發減肥藥物的公司提供諮詢,她表示在戒斷研究中,服用 semaglutide 超過 4 個月的病人腰圍雖持續降低,但改用安慰劑者開始從身體中央恢復體重,而該區域正位於常出現脂肪肝問題的器官周圍。

此外,停藥者也出現如心臟病和胰島素阻抗等代謝問題,同時腹部也會開始堆積多餘脂肪。一般來說,腰圍較粗可能反應該個體具有過多內臟脂肪,他們包裹腹腔深處器官,比腹部脂肪代謝更為活躍,因此一旦停藥,相關健康風險也可能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在 1、2 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停用 semaglutide 的病人經常會出現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回升的現象,代表在服藥期間有所改善的情況將再度惡化。部分透過藥物減輕體重的人可以僅透過飲食和運動來維持減重後的體質。然而,如果這些人恢復舊習慣或承受壓力,體重反彈的風險依舊很高。

此外研究人員也承認,並非每個人都對 GLP-1 激動劑有反應。例如在 1 項臨床試驗中,接近 14% 參與者在服用 semaglutide 1 年多後並未顯著減少體重(至少須減少 5% 才會達到臨床顯著性)。

治療挑戰與醫療保險政策恐限制持續用藥

使用 GLP-1 激動劑如 semaglutide 進行治療可能因嚴重副作用而無法繼續,如噁心、嘔吐、腹瀉和便秘。在臨床試驗中,近 75% 的受試者感到胃腸道不適,多數是輕度至中度,而約有 7% 參與者因為胃腸道或其他不良反應而退出試驗。此外,減肥藥物製造商 Novo Nordisk 自 2022 年以來也宣布 Wegovy 和 Ozempic 均出現供給短缺的困境。

在醫療保險方面也面臨一些阻礙,例如由於缺乏長期使用證據,在英國依賴國家健康服務(NHS)進行 semaglutide 治療的病人將面臨 2 年的使用時限。在美國方面也有相似的限制存在。

儘管如此,阿爾斯特大學臨床醫生 Alex Miras 指出,這項限制用藥 2 年的規定並「沒有任何臨床意義」,並呼籲 NHS 修正此規定,以便在較基礎級的體重管理服務中提供減肥藥物,進而降低成本並推廣社區診所應用。

逐步增減藥量、長期搭配飲食與運動才是良方

專家建議,無論是開始或停止治療,皆需要逐步增減用藥。針對療程開始時,應從最小劑量起始並逐漸增加劑量,以減少副作用發生。如果必須停藥,也必須逐步減少藥量,以緩解飢餓感反彈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指出,即便是必須長期停止 GLP-1 激動劑治療的病人,也應維持服藥期間的飲食控制、適量運動與心理健康諮詢,並持續監測食慾與體重變化,勿等體重大幅上升才重新開始治療。對於需要進行其他治療的人,也可以考慮使用其他如 Orlistat 等減肥藥物,或甚至考慮進行減肥手術。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肥胖控制並非一時,而是一種需要終生管理的慢性疾病。

延伸閱讀:Wegovy 擴大適應症:首個獲批用於減少心血管風險的減重藥物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1091-8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