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幻小說中的想像,到現實世界的奇蹟,腦機介面技術(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或 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如今正逐漸成為科學最先進的技術之一,並試圖突破人腦與科技界限!BCI 主要的功能是解碼腦部訊號,以控制如電腦等外部裝置。近年來,BCI 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尤其在腦損傷的功能恢復方面。例如,癱瘓、中風或脊髓損傷的患者,可以透過 BCI 技術恢復部分的運動功能,同時也可應用於治療癲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近日(9 月 19 日),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 Neuralink 公司,成功熬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數十個亟待解決的安全性問題之後,宣布將首次啟動其腦機介面技術的人體試驗招募。此項 PRIME 試驗計畫(Precise Robotically Implante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旨在測試革新性的機器手術儀器「手術機器人(Surgical Robot,R1)」的安全性,以及「植入探針(Implant,N1)」的操控功能性。此研究中使用的設備僅用於研究,尚未上市。
影片一、試驗方法示意
馬斯克大腦晶片新創 Neuralink 吸引 2 億美金融資,Google 都投資的技術厲害在哪?複雜探針結構搭配精密儀器,成為解碼人類大腦意識的利器
通過試驗招募條件(表一)的患者,可以透過官網申請,有機會參與試驗。在試驗的初期,將透過 R1 手術機器人(圖三),此儀器頭部包含 5 個攝影系統的光學元件與感測器,以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系統的光學元件,可以透過前端比頭髮還細的針狀結構,抓住、插入與釋放排線,將 N1 極度纖細且具彈性的神經探針(N1 Implant),植入受試者大腦的運動控制區,此探針以 64 個比人髮還要細的線程(threads)上的 1024 個電極(electrodes)來記錄神經活動(圖一、二)。一旦完成植入手術,此探針將會持續記錄大腦活動的訊號,並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將訊號傳輸到解碼運動意圖的使用者應用程式(N1 User App,影片二),受試者將被要求使用自己的意念,去操控電腦游標或鍵盤已完成任務目標(影片一)。
圖一、植入探針(N1 Implant)的組成結構。
圖二、植入探針外觀(官網)。
圖三、手術機器人(Surgical Robot,R1)外觀
影片二、N1 用戶端應用程式操作示意(N1 User App)
表一、PRIME 試驗招募條件
BCI 面臨的挑戰與前景展望
儘管 BCI 技術前景看好,但它仍然面臨著數種挑戰。首先是技術的複雜性(生物相容性、訊號保真度和長期穩定性)與成本的高昂性。 BCI 技術的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與專業知識與人才,故目前尚無法普及應用。其次,人腦神經系統的複雜性和個體差異性也對 BCI 的研究和應用帶來了困難,例如神經電極植入所造成的免疫包覆反應也是一大挑戰。然而,隨著研究技術的持續投入,這些問題有望逐漸獲得解決。
在未來,BCI 技術將在多個領域展現巨大潛力,隨著技術的成熟,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將能夠通過意念控制機器、與虛擬世界互動、心靈感應,甚至實現意識上傳等驚人的科技進步,這將為人類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BCI 技術的應用
隨著 BCI 技術的進步,其應用領域也日漸擴大。BCI 常見的應用如(表二):
表二、腦機介面的常見應用
參考資料:
1.https://neurosciencenews.com/brain-computer-interfact-neural-implants-2349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neurol.2016.113
3.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nsys.2021.578875/full
4.https://www.mdpi.com/2076-3425/11/1/435.https://neuralink.com/blog/first-clinical-trial-open-for-recruitment/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