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帶動全球健康照護轉型,科技與心理醫療照護新趨勢

0

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帶動了健康照護的需求持續增長,同時也加速了生技醫療的遠端與數位化,更促進了相關疫苗與各項療法的開發。

然而隨著疫情蔓延的時間拉長,醫療健康產業面臨各方面的翻轉與衝擊,例如:非新冠疫情的疾病研究被迫受到壓縮,傳統型醫療院所面臨數位化轉型的壓力等。因此,如何在後疫情時代,重新找到企業新定位,是整個產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惶恐不安,心理健康與相關產業順勢成長

隨著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擔心染疫、經濟收入不穩定、居家工作與生活型態改變等,都在全球人民心中種下恐懼不安的因子,而為減少接觸的防疫隔離生活也讓大眾心理健康失衡的情況加劇。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指出,新冠疫情導致 2020 年全球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提高了 25%。然而,WHO 最新出版的 2021 年精神健康地圖集(Mental Health Altas 2021)卻顯示各國政府每年平均僅撥 2% 的健康保健預算至心理健康疾病治療;因此 WHO 也呼籲各國須正視疫情所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

為因應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提高,相關的技術與應用也加速成長。有別於傳統醫療與手術療法,大多數的心理健康照護可運用遠端訪談、心理治療和線上診斷平台等方式進行,穿戴式裝置、應用程式的輔助運用也成為了許多新創科技公司發展的新契機。

新冠疫情導致 2020 年全球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比例提高了 25%,同時也促進心理健康照護產業數位化轉型。

根據 CB Insights 發表的《 2021 年心理健康科技報告》顯示,心理健康科技產業已在 2021 年創下了各項紀錄新高,包含全球交易量、估值及生技獨角獸數量等。僅以 2021 年第四季來看,全球在心理健康科技公司所投資的金額高達 17 億美元,以美國為投資最大宗(59%),其次依序為歐洲(22%)、亞洲(16%)等。

於 2019 年成立的美國新創獨角獸公司 Cerebral,正是看準遠端治療心理健康的商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提供線上心理諮商、醫療診斷治療、處方箋開立、藥物提供等多項心理治療項目,短短三年, Cerebral 目前已是美國最大的心理健康科技新貴之一,市值超過一億美金,是數位心理健康產業的黑馬。而歐洲雖然尚無如 Cerebral 一樣壯大的心理健康企業,但許多新創公司已表現出不凡的潛力。來自德國的新創公司 Selfapy,同樣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來降低尋求心理醫療協助的門檻,提升大眾對心理健康的注重;早在疫情爆發前的 2020 年初獲得 600 萬歐元融資,現也已因疫情而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之一。

心理治療的數位化早在疫情前萌芽,然而是否能在疫情退燒後持續成長,多數相關產業投資人都表示樂觀,相信大眾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只會持續提升。不過數位心理健康治療仍多處於新創階段,未來要如何透過創新科技持續增進治療效益,以提供患者顛覆傳統心理治療的創新療法,是各大心理健康科技公司將共同面臨的考驗。

智慧醫療新技術發展,帶動健康照護服務數位化轉型

從過去十年的醫療投資趨勢來看,隨著物聯網、雲端技術、5G 通訊技術、人工智慧(AI)的進步,數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大幅增長,愈來愈多生醫產業都希望搶占智慧醫療商機,而新冠疫情在 2020 年的大流行也加速推動傳統生物醫療的轉型。

根據相關產業數據指出,全球數位醫療在 2021 年獲 97 億美元的投資,相較去年同期成長約 47%。醫療產業的數位化除了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精準醫療等方向外,也包含與數位科技結合的行動健康(mobile health)、遠距醫療(telehealth)、遠距治療(telemedicine)等。預計未來投資金額只會持續大幅增長,促進生技醫療發展更多元。

遠距醫療的組成:資訊安全、5G 通訊、醫療提供者、雲端平台與資料運算等。

因應新冠疫情而成為趨勢,遠距醫療發展潛力無窮

醫療照護服務在近兩年因新冠疫情,產生「去中心化」的趨勢,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醫療院所,而是透過軟體平台科技與醫材檢測結合,將生醫服務更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然而完整的遠端照護服務,需要相對應的軟硬體技術支持,才能使遠距健康監測、居家虛擬照護等得以落實應用。

根據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的數據指出,2020 年的遠距醫療市場約 798 億美元;而隨著疫情期間的拉長,2027 年有望增加到 3.96 兆美元,如此龐大的市場增值也為新創與上市科技公司帶來無限商機。

為因應漸長的市場需求,各國政府也逐步開放遠距醫療與照護法規,允許透過電話、視訊等方式問診。面對日益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遠距醫療更為大幅成長的心理治療與諮詢需求帶來緩解方案。

遠距醫療發展關鍵:網路通訊、 5G設備與資安維護

遠距醫療除了患者與醫療人員需共同參與看診、照護等程序外,還需串連 5G 通訊、雲端平台、資料運算、資訊安全等技術產業,也讓相關裝置設備、物聯網(IoT)、電信與雲端產業急速成長。而隨著通訊技術逐漸成熟,也須提高投入的預算、技術與人力以強化生醫產業的資安維護,落實個人資料管理與危機應變。

數位健康照護新推手,AI 人工智慧打造醫療新未來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研究指出,AI 將成為改變健康醫療照護產業的關鍵推手,不但能促進健康預防、提升醫療效率,還能為患者提供最適合的醫療照護策略。

AI 人工智慧奠基在數據的蒐集與整合應用,並透過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轉移學習等技術,可廣泛應用於文獻學習、影像判讀、病歷分析與協助疾病診斷與治療決策等,開拓醫療創新契機。而新冠肺炎疫情也推動生命科技產業將 AI 科技應用於生醫開發、藥物研發與生產等不同領域,發展潛力無窮,除了可降低研發成本外,同時也帶來無限商機。

藥物開發是艱困耗時的過程,且臨床試驗可能涉及的倫理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AI 平台能將人體組織樣本連結到藥物研發上,並整合臨床相關數據以幫助辨識與選擇藥物標靶目標。近年來,將 AI 技術導入製藥趨勢不斷增加,不僅能降低佈建 IT 團隊的成本,還可取得 AI 轉型的市場優勢。

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在 2021 年底宣布將以旗下的 AI 公司 DeepMind 的蛋白質折疊模擬為基礎,成立 AI 藥物探索新創公司,希望提供製藥廠商人工智慧技術,加速藥物的研發。德國製藥大廠拜耳集團(Bayer)近期與芬蘭 Aalto 大學合作,在臨床試驗中運用人工智慧,透過在醫學資料庫中創建一個「虛擬」對照組,減少或消除某些試驗中對於對照組的需求。法國製藥賽諾菲(Sanofi)與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也十分看好 AI 製藥技術,近期紛紛斥資與英國獨角獸新創公司 Exscientia 聯手合作,利用 Escientia 旗下的 AI 科技平台加速藥物的開發。

常見的醫療影像包含 X 光、超音波、CT、MRI 等,透過與 AI 技術結合,也可幫助快速辨識患者疾病的位置與進程,並提升診斷與治療的品質。英國醫療新創公司 Behold 聯合自身對放射產業的了解與 AI 技術,研發出已獲得 FDA 核准的 AI 演算法 red dot,可在短時間內精準地分析、點出醫療影像中不正常之處。近期此演算法也用於辨識新冠肺炎患者,準確性高達 90%。

面對 AI 在生技醫療照護產業的應用趨頻繁與廣泛,也帶來更多商機。不過相關產業也須改變其營運策略與佈局思維,才能完整保障新技術的有效運用。基本面向包含專利申請、智慧財產權的應用與完整的保密協定,也須注意如何搶佔市場先機與優勢,並隨著產業的趨勢和需求不斷更新技術,持續以顧客體驗與價值為發展核心。

數位科技產業投入生醫健康領域,顛覆傳統醫療照護模式

國際上的科技指標性大廠早已積極在佈局生技醫療醫領域,跨足健康產業的野心十足。儘管近兩年全球受新冠疫情籠罩,2021 年全球的生技醫療產業的併購活動仍十分活躍。

其中重大性收購案包含生技大廠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斥資收購全球知名 CRO 公司 PPD(Pharmaceutical Product Development,PPD),讓賽默飛世爾一躍為最有吸引力的頂尖 CRO 之一;以資料庫服務聞名的企業軟體巨頭甲骨文(Oracle)以 283 億美元現金收購電子病歷公司 Cerner,以增加其在醫療保健領域的影響力。

身為科技業的巨頭的微軟,也積極利用旗下的技術結合 AI,進攻健康醫療市場。在 2021 年斥資收購具有 AI 語音辨識系統與電子病歷(EHR)的技術的 Nuance,以增加其在醫療市場的佔有率;2022 年更與嬌生集團宣布聯手開發數位手術設施,利用旗下的 Azure 運算平台與雲端基礎設施,加速醫療數位應用開發。

除收購案外,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與蘋果(Apple) 等全球科技巨頭在近十年內於生醫領域也創下不凡的成就,除了已累積上千件生醫相關專利外,投資金額更逐年大幅成長,顯示科技結合醫療的趨勢已啟動,並將持續推動醫療進步。

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一直保有將版圖跨足到數位醫療領域的企圖心,首先於 2018 年斥資收購網路藥局 PillPack,並推出 Amazon 的線上藥局;更與醫療服務機構 Oasis Medical  簽約,整合數位醫療服務。2019 年亞馬遜更推出 Amazon Comprehend Medical 的 AI 解決方案,為醫療院所、各大藥廠提供數據分析服務外,同年也正式推出「Amazon Care」遠距醫療服務前導計畫,提供旗下員工免費的遠距醫療諮詢、線上診斷、線上開立處方箋等醫療照護,並於 2021 年正式將此計畫從華盛頓州拓展到全美。

優步(Uber)在觀察市場動態趨勢後,也將服務觸及醫療保健領域,於 2018 年成立 Uber Health,致力為健康醫療照護提供交通運輸服務,讓患者、醫療照護與醫療提供者能有更彈性的交通選擇。近年來,Uber 除了積極擴大與醫療院所、連鎖藥局合作外,2020 年更與 Nimble 平台整合,提供美國地區線上處方箋訂購與藥物送到府的服務。

觀察具指標性科技大廠的生醫佈局與變化,不難發現皆以顛覆傳統醫療模式為目標,並自身於結合雲端、大數據、演算法與 AI 的優勢,將醫療產業拓展至健康照護。除了提升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效果外,更可升級預防保健與照護的新服務,打造數位醫療新未來。

延伸閱讀:新版「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CDMO 擴大納入獎勵範圍

參考資料:
1. State of Mental Health Tech 2021 Report: https://www.cbinsights.com/research/report/mental-health-tech-trends-2021/
2. What’s next for digital mental health companies: https://www.statnews.com/2022/02/02/whats-next-for-digital-mental-health-companies/
3. NCRI 數據統計:https://www.ncri.org.uk/how-we-work/cancer-research-database/funding-data/
4. 生醫人工智慧白皮書:https://www2.deloitte.com/tw/tc/pages/life-sciences-and-healthcare/articles/rp210803-ls-ai-white-paper.html
5. AI在醫療影像之應用: 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4bcdf605-a37f-4110-95df-ced05f0551e8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