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正夯,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0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台湾许多人民赖以为生的重要经济体系之一,传统农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面临了转型的考验。智慧农业、循环共享、基改作物等都在农业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全球农业现况而言,气候变迁、农村就业人口老化等问题,更直接的冲击了小农经济型态的台湾。11 月 9 日,由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农业创新科技前瞻国际论坛 – 循环、共享、智能”在高雄展览馆盛大举办。论坛邀请多位产、官、学界专家与会,根据台湾农业与国际现况,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及未来展望。

“共享、循环、智能”为小农开启新希望

台湾为小农经济国家,平均耕种面积小,农业运作较无法规模化,农民也很难投资较大型的机器设备或是温室等资本财,且农业耕种、收获有季节性,淡、旺季分明。因此,透过“共享”的方式,可以突破规模窘境,协助小农发展,例如,将土地供需、机器设备、人力、水资源等,经由共享平台提供给有需要的农民,可以降低每位农户的负担成本,借此削弱季节性需求落差,避免各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循环农业”则是另一项小农体系的发展关键,如近年流行的鱼菜共生、猪粪转有机肥等,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可达到少量多样化,利用各种物种间的互补特性,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帮助小农多样化发展。除此之外,资源整合、跨领域合作将是台湾农业转型的关键下一步,结合台湾的工业强项及蓬勃发展的生技领域,如堆肥技术、生物可分解的包装、仿生科技等,以“智慧农业”的角度重新出发。

基改食品 (GMO) 崛起,是福还是祸?

基改作物在全球农业中逐渐崭露头角,全球基改作物种植面积大约是 1.8 亿公顷,市场规模接近 160 亿美元,占了全球总耕地的 12%,种子销售量的三分之一,如基改大豆的种植量已在 2012 年超过一般大豆的种植量。主要种植基改作物的六个国家包含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中国以及印度。台湾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改作物的种植,卫生福利部仅核准进口部分基改原料,包含黄豆、玉米、油菜等。

早期的基改技术应用在开发抗虫、抗除草剂等作物种子,于近 18 年之间,减少了全球 15 万吨农药的使用,间接降低农业对人体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后续逐渐开发出抗旱、抗极端气候的作物,以适应气候变迁。近年也开发出提升营养成分的功能性作物,比如富含维生素 A 的黄金米、黄金香蕉等,这类富含特定营养成分的基改作物,可望帮助第三世界居民获得较全面的营养补充,预计一年可减少落后地区约一百万人因维生素 A 缺乏而死亡的案例,去年甚至有 100 位诺贝尔奖得主联署希望让产品尽快上市。

基改技术发展至今已经 21 年,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如 CRISPR、TALENs、ZFN 等,科学家对基因的掌握程度日益提升,基因编辑技术属于非人为转入外源基因的技术,可以掌握突变的确切位点,因此与一般基改技术不同。一般诱变如化学诱变、辐射诱变等,皆无法确定突变的位置,因此无法精准执行。比起一般的诱变技术,基因编辑的方式速度快、成本低又精准,在农业上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农民对于抗病虫害有较高的需求,然而因为抗病的育种相当的困难,因此现在多透过基因编辑的技术,可以比较快速育成具抗病虫能力的作物。

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推动了农产品的转型,导入分生技术后,更能掌握农产品的基因功能,是“知识农业”很好的体现。基改技术为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比如增加农产量、减少农业的使用量、降低成本提升农民所得等。然而,民众对于基改食品依旧抱持着疑虑。由台湾经济研究院生物科技产业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大部分的民众认为食用基改食品仍有健康风险,且有一半的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金额,以购买非基改食品,更有高达九成的消费者同意基改食品应特别经过安全评估,且在上市后持续监控。基改作物势必成为智慧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推行之余,政府也须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及应变能力,并让资讯公开透明化,保障民众的选择权。

基因检测到底在“夯”什么? 给就读生医相关科系的你、或即将出社会进入生医产业的你,一个与业界资深前辈近距离问答的好机会 ! 快来参加“Gene Night !”主题工作坊,时间: 2017/12/18(一) 19:30-21:00 (19:20开放入场)

基因检测到底在“夯”什么?
给就读生医相关科系的你、或即将出社会进入生医产业的你,一个与业界资深前辈近距离问答的好机会 ! 快来参加“Gene Night !”主题工作坊,时间: 2017/12/18(一) 19:30-21:00,报名费只要 100 元,请点上图进入活动页面。

借镜各国智慧农业发展策略,迎接农业转型挑战

大约于 1980 年代开始兴起“精准农业”的概念,美国、德国等大型农业国家建置 GPS 系统,搭配卫星遥测或是光谱侦测等方式,大量收集农地资讯,比如土壤环境、微气候条件等,尝试运用科技与资料的分析,考量土地的差异性,对每块土地做最适当的运用,这其实也是“智慧农业”的开端。针对每一块地给予不同的耕作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农药与肥料的投入,降低成本,也能避免对生态造成过多的影响。台湾虽是小农国家,但由于气候转变剧烈、农业劳动人口老化等因素,若能精确的掌握施种农地的变化,便能提高农民生产力、降低损失。智慧农业发展近30年,大多集中在大型农业国家,直到近年因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兴起,搭配传感器整合大数据应用才让小农国家得以快速跟上脚步。

目前全球智慧农业的规模大约是 90 忆美元。美国发展较早,其智慧农业市场大约 28 亿美元,德国大约 7 至 8 亿美元,日本大约 3 亿多美元,中国则约 2 亿美元,这些国家都相当积极导入智慧农业。美国在发展之初,先由资讯化做起,大约在 50 年代就导入了农业数位化的措施,并订定法案,要求农事生产者提供数据给政府整合应用,而政府会保障其相关权益与资讯的财产权。现在,白宫开始推动大数据政策,开放美国气候、地利、环境资讯等 108 个线上数据库,作为共享资源。然而由于资料归属权难以界定,因此技术服务提供者与农民出现利害上的冲突。德国在过去十多年来推动 iGreen 计画,开发智慧农业科技,甚至建立示范区,尝试以智慧科技补强传统农业的不足。在过程中发现收集数据规格不一、难以整合的情况,进而推动标准资讯收集平台,让大量资讯得以快速互动跟利用。日本于 2013 年投入 40 亿台币的资金到智慧农业市场,主打结合 AI 人工智能,将农业达人的 know how 收集建置数据库,成为专家们做决策的一环。另外,亦可将数据库内的农事服务技术推展至日本海外,使用既有的原件降低成本,利用整合性的措施共享智慧化科技。

统计显示,亚洲国家对于智慧农业的应用,每年能为传统农业加值19%。台湾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之前,若能借镜他国经验,清楚界定资讯所有权、统一资料规格并制定明确的法规与政策,对于使用资料与服务的供需双方才能有更完整的保障,并让资源共享为农业经济加分。

延伸阅读:生技革命的地下引擎:农业基因科技如何成为关键应用技术的摇篮

从种子种下的那一刻开始“知食、溯源”

近年来,台湾食安问题频传,虽然使得人心惶惶,但也提醒了有“美食王国”美名的台湾,食物除了美味外,也要能让人吃得安心才行。对于食品安全控管,传统的食品检验仍是目前消费者用来辨识食材品质的主要方式,然而,单方认证结果,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希望的是能对吃下肚的食物有更全面的认识,于是“溯源”食品的概念渐受重视。台湾目前对食品的认证标章主要分为四种:吉园圃标章、优良农产品标章、有机农产品标章以及产销履历标章。而为了让溯源概念更容易施行,卫生福利部于去年底,正式推出食品 QR Code 标签,与以往标章不同之处在于,QR Code 申请不须花任何费用,且使用便利,在各式包装上农民都能简单贴上标签,透过手机扫描,立即就可获得产品相关资讯,让下游的厂商、餐厅、消费者皆能轻松溯源,也让原本管控不易的散装蛋、猪肉摊等食材来源、处理过程更透明。农委会也进一步推出“溯源餐厅”,媒合加入生产履历溯源的业者。不过这一切,仍需消费者的主动选择与支持,才能形成正向循环的力量,让食安的概念得以落实。

除了溯源政策外,民间也有团体推出“溯源 App”,让农民可以 DIY 自己的影音履历。其创意来自中国的名厨直播,以“只要你敢拍,我就相信你”为口号,号召农民为自己的农产品制作影音纪录,希望借此改变旧有的文字履历,用更真实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溯源,不仅是纸本上的产地、农家或是运输资讯,而是能从种子种下的那一刻就开始参与,以生物链的丰富度、昆虫认证等方式来决定产品的价值,让农民能够真正专注在照顾自己的农场上。透过创新结合科技应用,让农民与消费者更接近。

作为论坛的与会嘉宾,高雄政府农业局王政一副局长在致词时提到:“走出台湾,才知道台湾的农业有多强大。”然而,不论是哪个国家都必须正视全球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影响,该如何在这波巨浪中维持台湾的优势,将是台湾新一代农民必须面对的课题。

文章引用自/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台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