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组织图搭配基因组数据,科学家为视网膜疾病找新解

0

视网膜在视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ational Eye Institute, NEI)团队首次绘制出人类视网膜细胞染色质 3D 组织图,透过与已知基因组数据整合,将能更深入了解相关基因表达和视网膜功能的调控作用,也能提供更多常见及罕见眼科疾病中视网膜功能变化的见解。

视网膜调控基因组拓扑结构

染色质是由 DNA、蛋白质及少量 RNA 组成的复合物,其纤维包裹着长长的 DNA 链缠绕在组蛋白周围旋转,反复循环形成高度紧凑的结构来收入每个细胞核内。所有的回路都会产生多个接触点,而在这些接触点上,超级强化子(super enhancers)、启动子(promoters)和转录因子等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与调控序列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长期以来,这些非编码序列都被认为是“垃圾 DNA”,但更先进的研究已经证明,正是这些序列控制哪些基因被转录以及何时被转录,揭露了非编码调控元件的具体机制,即使它们在 DNA 链上的位置与目标基因相距甚远,仍能很好发挥控制作用。

成人视网膜细胞是高度特化的感觉神经元,不会分裂因此相对稳定,相当符合探索染色质 3D 结构如何协助遗传讯息表达的需求,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新研究中,透过用于 3D 基因组组织研究的深度 Hi-C 测序(deep Hi-C sequencing)工具与 4 名捐赠者视网膜样本,NEI 团队成功打造出高分辨率的 3D 拓扑影像,其中包括视网膜细胞染色质内 7.04 亿个接触点。

随后透过将拓扑图与视网膜基因和调控序列数据整合,研究人员也建立出染色质内的动态图,其中包括基因活动热点以及不同程度的绝缘区域。透过整合工作,团队在视网膜基因上发现了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显示染色质的 3D 组织确实在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鼠体内约有超过 35.7% 的基因对通过染色质环相互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人类视网膜中的情况也是相同,这种跨物种的相似性,显示视网膜表达基因在染色质拓扑结构上的保守性,也更强调对视网膜基因调控的重要性。

与基因组数据整合来寻找致病基因

在后续工作中,透过将影像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确定的遗传变异数据整合,研究人员也成功确定这些变异与导致视野缺损和失明的两个主要原因:老年黄斑部病变(AMD)和青光眼有关,直接指出与这些疾病关联的候选致病基因。

除了 AMD 与青光眼,整合的基因组调控序列还有助评估与其他常见视网膜疾病的相关基因,并协助科学家掌握基因缺失的遗传力,首席研究员 Anand Swaroop 博士相信,如此高分辨率的基因组结构图,将持续为具组织特异性的遗传控制提供更多见解。

延伸阅读:视网膜细胞图谱,协助提升眼盲疾病精准治疗!

参考资料: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3427-1
2.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3d-map-reveals-dna-organization-within-human-retina-cells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