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BioGroup Symposium 精彩報導  生技人才交流推動台灣生醫大步走!

0

2019 BioGroup Symposium 於 12 月20 日在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登場,為生技領域年度盛事。由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台、台大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舉辦,邀請國內外生技人才,以不同視角全方位分析產業各面向,審視生技產業現況並放眼未來、接軌國際。

延伸閱讀:2019 BioGroup 串連多元領域 邁向嶄新醫世代

NGS、液態活檢、AI 推動精準醫學發展

由 Illumina 楊儒蔚經理率先提到,可利用 NGS 基因檢測找出特定生物標記,再將癌症病人分群,選擇其適合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或化療,以及評估其治療副作用和預後。其中,除了 PD-L1 之外,還有 dMMR、MSI-H、TMB 等免疫療法的生物標記。

泰宗生技王雅俊總經理提到,肝癌早期檢測不易,僅根除性治療有較高的五年存活率。 然而,90% B 型肝炎誘發肝癌的病人帶有 B 肝病毒嵌合 DNA ,若透過血液循環腫瘤DNA(ctDNA)肝癌檢測 B 肝病毒嵌合 DNA,其陽性預測率近 90%,並且比影像學檢查提早 1-5.5 個月檢測到該類型 DNA,可望克服檢測肝癌不易的困境。

有勁基因陳泳男經理分享侵入性與非侵入型肺部診斷評估試驗(Noninvasive versus Invasive Lung Evaluation trial, NILE),分別透過組織切片或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檢測 NSCLC 病人。結果顯示,組織檢測顯示有 60 個病人表現陽性(佔21.3%),液態生物則有 77 個病人(27.3%)表現陽性,這代表液態活檢的肺癌篩檢率已與組織檢測相近。

華碩雲端暨華碩健康吳漢章總經理以個人健康資料為核心而發展健康智慧生態圈為主題,提到正在發展台灣第一個符合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的健康數據庫。 此外,也參與歐盟展望2020(Horizon 2020)計畫,與基隆市政府合作,成為試辦場域,透過其醫療物聯網平台、AI 虛擬照護助理與醫療數據整合技術,建立主動預測系統以改善城市整體健康。

延伸閱讀:第二屆基因產業論壇 基因產業美麗邂逅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腫瘤免疫、疫苗、細胞治療等生物製藥開發趨勢

DCB 製藥所所長蔡士昌博士以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為主軸,講解 ADC 在近年藥物開發中的優勢,包含:可降低藥物的全身毒性、提高毒殺細胞潛力、增加藥物耐受性等。此外亦分享 DCB 在 ADC 領域的相關研究及應用。

麗寶新藥劉朝瀚副總經理則以全球藥物排名帶出癌症免疫學的重要性,並探討產業該如何將癌症免疫學推進至下一層次,他提及NRDO模式透過開發分段化、資源最大化、專業外包等方式,可以幫助公司突破開發過程困境。

默沙東全球疫苗生產技術部門主管蔡欣航以默沙東為案例,分享默沙東分佈全球的製藥新廠、生產鏈規畫,他表示疫苗是重要的國安產品,而在生產過程最大的挑戰包含:成本壓力、加速化、以及複雜的供應鏈(配置、控管、運輸)等,疫苗產業透過里程分析、人工智慧等技術引入,將可望達成「未來數位工廠時代」的願景。

基亞生技楊智雅經理講解現今全球細胞治療發展趨勢,他指出因為細胞是「活的」,因此在細胞治療的應用還有很大的空間能夠探索,目前市場主要是以幹細胞跟免疫細胞的治療應用為主,且免疫細胞市場大,幹細胞治療的部分則有可能會被胞外體(exosome)取代。另外,以基亞生技研發的NK細胞治療為例,分享其開發歷程。

延伸閱讀:藥物開發新趨勢 聚焦於新穎標靶和免疫療法、巴金森氏症病前診斷、AI 與真實世界數據

台灣兆元產業 次世代食品如何更進一步?

首先由食品工業研究所簡相堂主任分享,台灣食品產業產值達 2 兆元,內需為主,外銷為輔。健康、便利、愉悅為現今的大趨勢。然而,仍須克服糧食供應與食品安全不確定性、人口結構改變與健康意識改變等二大挑戰。

葡萄王生技陳勁初總經理提到,臨床試驗顯示,蟬花發酵菌絲體可望治療腎損傷、調節血糖及眼睛保健,樟芝菌絲體可望護肝、調節血壓。

明谷農業生技魏志豪執行長以「逆境」為主軸,他從光電領域跨界到蟲草栽培,他以逆境固態發酵及環控技術,包括水耕、組培、真菌栽培等技術,培育出各種不同品種的蟲草。

生展生物科技魏鈺珊副理提到,生活壓力大,不少人有睡眠障礙,而臨床數據顯示,短毛乳酸桿菌食品可望改善此問題,並且舒緩壓力。

與 CEOs 有約 台灣生技人才如何產生?

由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詹益鑑擔任主持,邀請冷泉港戴國銧董事長、龍燈環球農業科技羅昌庚董事長、啟弘生技阮大同執行長、惇安智財管理王惠玲執行長,以及震泰生醫李冬陽執行長與談,討論台灣人才趨勢、亞太生技人才市場與競爭力、專利、商業模式等議題,講師們皆同意有專業才有優勢,對於本科的主要專業必須學習的足夠透徹與深入。

由左至右:王惠玲 執行長、戴國銧 董事長、羅昌庚 董事長、李冬陽 執行長、阮大同 執行長、詹益鑑 博士

戴國銧董事長則認為學生除了在本科的努力上,更應積極參與多項活動、培養全面性的能力,才能培養更高的競爭力。王惠玲執行長特別點出英語能力的重要性,唯有能夠應用英文準確溝通才能走入國際。另外羅昌庚董事長也勉勵莘莘學子,除專業技能外,更要學習領導與溝通等軟技能。阮大同執行長談及人才問題表示,台灣新藥開發過往的問題在於有將沒有兵,有厲害的中高階人才返台卻沒有基層人員可以共同努力,他企盼台灣生技產業繼續健康發展,未來的人才需求困難才能逐漸降低。

創投、加速器如何加速研究到產業應用

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張大慈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 BioHub Taiwan 詹益鑑博士、好食好事基金會歐陽思菊執行長、台大創創中心曾正忠執行長、中華開發彭馨逸經理、Pacific 8 Ventures 合夥人傅斯誠醫師、Andra Capital 林延勳、比翼資本 Anton Kannemeyer 商業分析師與會分享,從生技創投、加速器角度,討論生技新創團隊的經歷、趨勢與未來。

由左至右: Anton Kannemeyer 商業分析師、林延勳 合夥人、傅斯誠 醫師、彭馨逸 經理、張大慈 教授、歐陽思菊 執行長、曾正忠 執行長、詹益鑑 博士

歐陽思菊執行長簡介成立台灣第一家食農加速器—好食好事的理想,扶植台灣食農新創,運用新科技,帶來環境永續的改變,更指出2020最大的創投關鍵將是「永續」。比翼資本 Anton Kannemeyer 商業分析師在與談過程中介紹比翼資本,從 BE prototype、加速器到預計於明年推出的 BEx,他表示有很多國際公司積極想打入台灣,也有許多新創公司將台灣作為起步的基地,因此相當看好台灣新創發展。詹益鑑博士以自身創投經驗鼓勵生技人才多換位思考,不只著重在技術面,更可能買方角度來看公司價值。

曾正忠執行長則提醒新創團隊應在技術開發到3成左右就開始找未來應用,此外技術開發更應以改善市場痛點的主要需求。彭馨逸經理則指出台灣產業鍊的不完整之處,尤其缺少商業開發人才,因此新創產品要進入國際市場相當不容易。但他也提及這幾年越來越多VC扮演早期投資的角色,這將是建構好的生態系的開始。

Pacific 8 Ventures 傅斯誠醫師則認為,創新一定要滿足市場上的需求,尤其是三年後的需求,避免產品一開發出來就過時,此外他建議想創業的團隊可以在開始創業之前發去「賣想法」,若有目標客群願意購買你的想法,代表未來的產品能夠解決目前市場上的需求。Andra Capital 林延勳則分享自身創投經驗,以及亞太新創環境。他指出創投家雖願意投資農業與生技領域,但同時也會慎選抗跌性比較高的項目,比如AI、 5G等產業,此外他建議新創團隊應結合自身技術與國家優勢開創產品,但市場則可放眼國際,才是雙贏的策略。

延伸閱讀:投資升溫 產業升級 帶動亞洲生技逆勢成長

智慧農業 提升產值和經濟效益

首先由正瀚生技黃卓君博士提到,以光、溫度、氣體等物理手段或水分、肥料等化學手段,讓農作物交互處於順境與逆境環境下,誘迫產出特殊風味的農作物,如番茄、黃瓜,進而提升其產值和價值。

基龍米克斯游卓遠董事長分享,透過基因組全基因定序、分子檢測技術及機器學習和 AI 等技術,預測種豬達 100 公斤所需的日齡,協助該產業選配生育能力優異的種豬。除了豬以外,也能將此技術應用於其他物種,如蘭花、毛豆。

瑞寶基因張家榮博士分享提到在動物藥開發的時程、經費是比較能夠預估的,若其臨床第 1 期或第 2 期的數據顯示不錯的效果,將有 6 成機會開發成功。另外,他也提到全球第一支次單位藍耳病疫苗能活化豬隻本身的免疫反應以有效打擊豬生殖與呼吸道綜合症 (PRRS)病毒,提升其存活率。

農業試驗所呂昀陞助理研究員表示,菇類一年產值超過 130 億,佔所有植物產量的 18%。但該產業人力成本過高,導致出口價格偏高,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然而,透過結合資通訊和物聯網,自動化調控且模擬電自系統、空氣調節,以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整體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農業未來:專訪孟山都全球生物技術部副總裁 Tom H. Adams 博士

善用在地協會 與各國生技人才交流

由左至右:黃婉慈 專案經理、胡翔崴 負責人、卓敬壹 博士、辛璦、李心予 教授、劉彥良 助理教授、姚若晴 博士候選人、顏銘宏 博士

全球生技人才交流專題由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心予教授主持,由歐洲台灣生技協會(ETBA) 辛璦率先分享,瑞士與台灣生醫之間的交流經驗,並且提到歐洲生醫目前以 AI 幫助製藥開發、生物 3D 列印、基因定序為最熱門的領域。華盛頓大學姚若晴博士候選人介紹美國中西部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MTBA)的計畫和相關交流機會,並且提到喜歡做研究不一定要留在學界,學界目前大多專注於基礎研究,而業界則專注於應用研究,建議學生可以擇其所好。

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所劉彥良助理教授提及,在美國德州的生醫人才透過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Texas Taiwanese Biotechnology Association, TTBA)與德州生醫連結的經驗與機會,也建議學生提升英文能力的重要性,並且主動找老師,學習把陌生人變成導師(Mentor)。接著,他又提到免疫、數位醫療、基因為歐美生醫熱門領域。南加台灣生物科技協會(SoCal TBA)會長顏銘宏博士分享台灣生技人才在南加州相關的學術交流、創新創業的扶持,並建議學生要有說故事的能力,操練把冷冰冰的實驗數據,編成一個動人的故事。生醫創新實作社群 HIT for Asia 胡翔崴負責人,以台灣出發來建立亞洲生醫創新實作社群,分享生醫新創海外接軌經驗,促進台灣國內外生醫產官學界的密切交流。Genentech 卓敬壹博士分享醫療影像的大數據需結合真實世界數據,可望改善診斷和治療,最後也鼓勵留學生多參加在地的生醫交流協會,建立人脈。TaiwanGPS 黃婉慈專案經理分享教育部海外人才經驗分享及國際連結計畫。李心予教授也鼓勵學生,不管是熱門或冷門領域,只要是最喜歡的,都要勇敢去嘗試,例如有人就很喜歡研究果蠅,也能發表很好的論文,同時競爭對手也少。

BioGroup 連結國內外生技人才 提升台灣競爭力

好的技術、人才、創新以及投資,以及長期規劃與經營,都能促進生技產業成功,更可望帶來經濟的成長。透過 BioGroup 連結國外生技人才與台灣生技人才,整合產業與學術臨床研究的資源跟人才團隊,並且與學生交流,向下扎根,凝聚彼此的力量,創造更大的能量,最後提升台灣生醫的全球競爭力!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