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癌症研究新突破,两大医学院新研究荣登国际期刊

0

香港现存的 2 所医学院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港中大医学院)近日在癌症研究领域都有突破性论文发表。前者的研究团队发现,从 γδT 细胞(Gamma delta T cells)中提取的外泌体(Exosomes)不仅能够直接攻击肿瘤细胞,在开发为肿瘤疫苗时亦能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免疫反应。后者的研究人员则观察到胃癌病人的胃黏膜中存在大量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并在后续的小鼠实验中确立其致癌机制,对探索人类胃癌的发病过程以及开发创新临床干预措施有重大帮助。

2023 亚太胞外体学会大会:外泌体在关节修复和癌症诊断的研究进展(基因线上国际版)

GDT 细胞外泌体具双重抗肿瘤活性,未来有望研发成量产癌症疫苗

外泌体是由生物细胞所分泌出来的双层膜奈米级小囊泡,早在 1980 年代发现之初,科学家原认为外泌体只是细胞的废弃物。然而,近年的科学发现已证实外泌体内可以蕴含 DNA、RNA、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活性生物物质,能够帮助细胞之间传递讯号、促进组织再生。考虑到外泌体可以保护疫苗成分免受降解,也可以增强抗原呈现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对抗原的摄取,从而增强免疫反应,目前已有研究将外泌体用于开发癌症疫苗。

港大医学院此次研究的对象是由人类 γδT 细胞产生的外泌体(γδ-T-Exos)。γδT 细胞是 T 细胞之中一种较稀有且特殊的类型,不仅能直接毒杀肿瘤细胞,也能释放细胞激素(Cytokines)以调节其他免疫细胞功能,驱使它们对肿瘤细胞发动攻击。研究团队发现,γδ-T-Exos 具有双重抗肿瘤活性,当中包含的细胞毒性分子和免疫刺激分子,可以直接杀死小鼠模型中的肿瘤细胞,同时刺激其免疫系统。另外,γδ-T-Exos 可用作免疫佐剂(Immunologic adjuvant),提高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再者,研究人员证实,将肿瘤相关抗原加载外泌体中制成肿瘤疫苗,比起单使用外泌体能更有效促进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反应,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港大团队的研究成果早前已于《细胞外囊泡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中发表。负责领导这项研究的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涂文伟教授特别提到,用作制备癌症疫苗的外泌体不论是取自相同个体(Autologous)还是不同个体(即“同种异体”,Allogeneic),疫苗在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都大致相近。考虑到同种异体的外泌体产品适合集中批量和标准化生产,省却自体产品繁复的客制化生产过程,加上 γδ-T-Exos 的双重抗肿瘤活性,意味着这种外泌体疫苗日后有望投入量产,成为癌症防治的新利器。

延伸阅读:育世博即将登录兴柜,藉独家新药补足癌症治疗缺角

慎防“祸从口入”?常见口腔致病细菌恐增胃癌风险

以 2021 年整体新发个案计算,胃癌是全球第 5 大癌症,亦是香港第 6 大癌症(台湾则为第 8 大)。目前已知幽门螺旋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风险因素,而港中大过去的研究也曾估计全球约有 44 亿人感染幽门螺旋菌,单在亚洲地区就有超过一半人口是带菌者。然而,在众多受感染者中,最终确实患上胃癌的也只占当中大约 1-3%。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尝试探究除幽门螺旋菌外,会否有其他存在于胃部的微生物群与肿瘤形成和生长有关,然而始终未能找到确切答案。

此次研究由港中大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合作进行,主要是分析胃炎、胃癌前期病变及胃癌病人的胃部微生物群,研究人员在这几类病人的胃黏膜中大量发现 5 种常见口腔病原体,当中包括咽峡炎链球菌。这种细菌常见于口腔、鼻咽、胃肠道和阴道,可以引起不同的侵袭性感染。例如咽喉炎、牙周病、牙肉发炎等。此外,由于咽峡炎链球菌可以适应 pH 3-5 酸性较高的环境,所以当细菌随着唾液流到胃部,它们可以在胃黏膜中存活,黏附其上并繁殖生长。按团队的实验室数据推估,约有 50-70% 的中国人的胃黏膜内可以检测到咽峡炎链球菌感染,显著高于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约 40%)。

研究团队发现,实验小鼠在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后,很快就会出现急性胃炎,然后发展成慢性和萎缩性胃炎、组织化生(Metaplasia,即某种已分化细胞受刺激而转化为另一种细胞)和细胞异常增生(Dysplasia)等。研究人员继而探究相关的癌变机制,发现咽峡炎链球菌的表面蛋白 TMPC 与胃部的上皮细胞受体 ANXA2 产生直接相互作用,使咽峡炎链球菌可以在胃黏膜中繁殖,并启动 MAPK 信号通路(MAPK signalling pathway),从而诱发癌变。

整体而言,此研究证明了咽峡炎链球菌感染与胃癌存在因果关系,由自发性胃炎开始,继而引发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到细胞异常增生等一系列胃癌前期病变。再者,感染咽峡炎链球菌会损害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胃中其他益生菌的数量和促使细胞增殖,令肿瘤更易生长。整项研究历时超过 5 年,成果于 2024 年 2 月于《细胞》(Cell)中发表,是港中大首份主理的研究论文登上这份顶尖生命科学期刊。

研究通讯作者,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于君教授表示,团队下一阶段的研究将以咽峡炎链球菌作为治疗目标,透过抑制此菌生长,减低胃炎及胃癌风险。另一位通讯作者、港中大前任校长、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院长及高级副校长(健康与生命科学)沈祖尧教授则指出,此项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峡炎链球菌,为理解胃癌发病机制开拓了全新方向。更值得关注的是,倘若同时感染咽峡炎链球菌和幽门螺旋菌,发生癌前病变和胃癌的风险更会显著升高。他又提到由于咽峡炎链球菌常见于口腔中,所以保持良好口腔卫生、防治牙周病和清理牙石或有助减低胃炎发生的机会。

延伸阅读:肠道菌群失衡竟是神经退化先兆?两项近期研究解密两者潜在关联

参考资料:
1. https://www.med.hku.hk/zh-hk/news/press/20240313-New-Cancer-Treatment-Breakthrough-HKUMed-develops-dual-anti-tumour-vaccine 
2. https://isev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ev2.12360 
3.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identifies-streptococcus-anginosus-as-a-pathogen-that-promotes-gastric-tumour-formation/ 
4. https://gco.iarc.fr/today/en/dataviz/bars?mode=cancer&key=total&group_populations=1 
5.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tc/topten.html 
6. https://www.mohw.gov.tw/cp-16-76564-1.html 
7.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445/ 
8.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578132/ 
9.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announces-worlds-first-meta-analysis-on-prevalence-of-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 
1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4000060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