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毒,唯劑量使然:由中日食安問題看毒物

0

近期台北某茶室與日本某藥廠相繼爆出大規模中毒事件,台北某茶室經檢驗確認罪魁禍首為「米酵菌酸」、而日本某藥廠事件中的有毒物質則為紅麴中的天然化合物「軟毛青黴酸」,2 起嚴重事件讓外界再度重視食安問題。這不禁讓人想起毒理學的開宗明義:「萬物皆有毒,唯劑量使然」,一種物質只要過量,都有可能造成毒性,因此沒有存在絕對的有毒亦或是無毒。而由此觀點切入,本文將進一步探討 2 起中毒事件毒物的致病機轉與潛在利用價值。

突破性研究顯示抗 IgE 抗體可以保護患有多種食物過敏的兒童(基因線上國際版)

台北某茶室中毒疑雲重重,逐步釐清米酵菌酸為禍因

台北某茶室食品中的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分泌,此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狀細菌,常見於潮濕、溫暖的環境中,可污染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

米酵菌酸是一種強烈的粒線體呼吸毒素,其毒理學機制為抑制腺苷二磷酸轉運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具有 ADP/ATP 轉運酶功能),使粒線體合成的 ATP 無法離開粒線體 ,而無法供給細胞其他部位能量。ADP/ATP 轉運酶位於粒線體雙層膜上,負責將粒線體基質中的 ADP 運出至粒線體外,並將細胞質中的 ATP 運入粒線體內。

米酵菌酸可與 ADP/ATP 轉運酶的受質結合部位結合,進而阻斷 ADP/ATP 的轉運,將導致粒線體基質中 ADP 濃度降低,ATP 濃度升高。 ADP 是粒線體電子傳遞鏈中複合物 I 的底物,其濃度降低會導致電子傳遞鏈的活性下降,進而抑制 ATP 合成。此外,米酵菌酸還可以導致粒線體膜的通透性增加,使粒線體內的蛋白質等物質洩漏到細胞質中中,從而進一步損傷細胞,更有甚者將對細胞產生嚴重毒性。

日本某藥廠紅麴保健品劇毒軟毛青黴酸,竟有抗瘧疾效果?

日本某藥廠食安事件的問題產品則是旗下紅麴保健食品,於短時間內使 5 人死亡,百餘人住院,起初的調查曾一度陷入膠著,原以為是紅麴食品中的紅麴菌產生的橘黴素(Citrinin),然而後來日本厚生勞動省確進一步驗出其元兇為高毒性的「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

軟毛青黴酸是由青黴菌(blue mold)分泌的一種托酚酮化合物(tropolone compound),有趣的是軟毛青黴酸不單只是有毒物質,事實上也帶有抗菌與抗瘧疾的優點。有體外(in vitro)研究指出,軟毛青黴酸具有抑制巴貝斯蟲和貝氏錐蟲的生長的效果,而通過測試不同物種的(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進一步發現軟毛青黴酸對於從初期寄生蟲生長抑制效果尤佳,具有成為新型抗巴貝斯病藥物的潛力。

藉由 2 起食安事件作為借鏡,我們可以進一步反思以下重要層面,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整理:基因線上

附註:

  1. 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狀主要包括胃腸道症狀、神經系統症狀、肝臟損傷和呼吸衰竭等。這些症狀均與細胞能量缺乏有關。目前尚無針對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解毒劑。治療主要包括症狀支持治療、洗胃、導瀉及血漿置換等。
  1. 預防米酵菌酸中毒,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不要食用發黴、變質的食物;其次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應在乾燥、通風處保存。第三則是食用前應徹底清洗食物。

延伸閱讀:甜味背後暗藏安全危機?常見代糖恐有健康隱患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8315174
  2. https://www.jbc.org/article/S0021-9258(18)63238-7/pdf
  3.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2202/special_1_1.html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48270/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