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毒,唯剂量使然:由中日食安问题看毒物

0

近期台北某茶室与日本某药厂相继爆出大规模中毒事件,台北某茶室经检验确认罪魁祸首为“米酵菌酸”、而日本某药厂事件中的有毒物质则为红曲中的天然化合物“软毛青霉酸”,2 起严重事件让外界再度重视食安问题。这不禁让人想起毒理学的开宗明义:“万物皆有毒,唯剂量使然”,一种物质只要过量,都有可能造成毒性,因此没有存在绝对的有毒亦或是无毒。而由此观点切入,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2 起中毒事件毒物的致病机转与潜在利用价值。

突破性研究显示抗 IgE 抗体可以保护患有多种食物过敏的儿童(基因线上国际版)

台北某茶室中毒疑云重重,逐步厘清米酵菌酸为祸因

台北某茶室食品中的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分泌,此菌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常见于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可污染谷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

米酵菌酸是一种强烈的粒线体呼吸毒素,其毒理学机制为抑制腺苷二磷酸转运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ANT,具有 ADP/ATP 转运酶功能),使粒线体合成的 ATP 无法离开粒线体 ,而无法供给细胞其他部位能量。ADP/ATP 转运酶位于粒线体双层膜上,负责将粒线体基质中的 ADP 运出至粒线体外,并将细胞质中的 ATP 运入粒线体内。

米酵菌酸可与 ADP/ATP 转运酶的受质结合部位结合,进而阻断 ADP/ATP 的转运,将导致粒线体基质中 ADP 浓度降低,ATP 浓度升高。 ADP 是粒线体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 I 的底物,其浓度降低会导致电子传递链的活性下降,进而抑制 ATP 合成。此外,米酵菌酸还可以导致粒线体膜的通透性增加,使粒线体内的蛋白质等物质泄漏到细胞质中中,从而进一步损伤细胞,更有甚者将对细胞产生严重毒性。

日本某药厂红曲保健品剧毒软毛青霉酸,竟有抗疟疾效果?

日本某药厂食安事件的问题产品则是旗下红曲保健食品,于短时间内使 5 人死亡,百余人住院,起初的调查曾一度陷入胶着,原以为是红曲食品中的红曲菌产生的橘霉素(Citrinin),然而后来日本厚生劳动省确进一步验出其元凶为高毒性的“软毛青霉酸(Puberulic acid)”。

软毛青霉酸是由青霉菌(blue mold)分泌的一种托酚酮化合物(tropolone compound),有趣的是软毛青霉酸不单只是有毒物质,事实上也带有抗菌与抗疟疾的优点。有体外(in vitro)研究指出,软毛青霉酸具有抑制巴贝斯虫和贝氏锥虫的生长的效果,而通过测试不同物种的(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进一步发现软毛青霉酸对于从初期寄生虫生长抑制效果尤佳,具有成为新型抗巴贝斯病药物的潜力。

借由 2 起食安事件作为借镜,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以下重要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整理:基因线上

附注:

  1. 米酵菌酸中毒的症状主要包括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肝脏损伤和呼吸衰竭等。这些症状均与细胞能量缺乏有关。目前尚无针对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治疗主要包括症状支持治疗、洗胃、导泻及血浆置换等。
  1. 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其次谷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应在干燥、通风处保存。第三则是食用前应彻底清洗食物。

延伸阅读:甜味背后暗藏安全危机?常见代糖恐有健康隐患

参考资料:

  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8315174
  2. https://www.jbc.org/article/S0021-9258(18)63238-7/pdf
  3.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2202/special_1_1.html
  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48270/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