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 Z-DNA 成為癌症新解方?抗腫瘤反應重新點燃免疫療法成效

0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otor)是近年癌症療法一大突破,其作用機制是透過抑制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作用,使免疫系統能精準辨識腫瘤抗原、進而展開攻擊。對一些採取傳統癌症療法無效的患者而言,這項免疫療法帶來新治療契機,但要維持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長期效果、提升治療反應率則是目前一大挑戰。

面對免疫療法因腫瘤產生抗藥性的治療無效困境,近期新發佈於《Nature》研究提出一項新型小分子藥物,透過誘導生物體中合成左旋 Z-DNA,能夠引發腫瘤壞死(tumor necrosis)機制。此藥物不僅表現出高度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團隊更證實 Z-DNA 可以對抗黑色素瘤產生的抗藥性機制,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恢復療效。

特定胺基酸組合可預防阿茲海默症腦萎縮?(基因線上國際版)

Z-DNA 和抗腫瘤免疫反應的關係?

一般生物體中常見 DNA 可依照結構差異分為 A-DNA、B-DNA 與 Z-DNA。A-DNA、B-DNA 都是右旋結構,Z-DNA 則是較少見的左旋結構。科學家推論,Z-DNA 與常見 DNA 構型相對的翻轉(flipon)現象,可能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突變機率較低的一種演變策略。

Z-DNA 其中一個重要作用,是調節生物體對外來病毒或受感染細胞的免疫反應。參與 Z-DNA 免疫機制的兩個主要蛋白有 ADAR1、ZBP1;兩蛋白結構中都帶有 Zα 結合域,對 Z-DNA 表現高度親和度。 

當發生發炎反應,高濃度的干擾素(interferon)會誘導腫瘤細胞上的 AADR1、ZBP1 作用,不過兩蛋白的作用目的相反。 當 ADAR1 Zα 與 Z-DNA 結合、會減弱免疫系統的攻擊,癌症增生便是仰賴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上高度表達的 ADAR1,藉此逃逸免疫系統攔截。相反的, ZBP1 Zα 與 Z-DNA 結合則會活化免疫作用,促使腫瘤細胞死亡。

此研究新提出的小分子藥物能誘導 Z-DNA 合成,其抗癌效果即是藉由活化 ZBP1 破壞纖維母細胞生長、並繞過會支持癌細胞增生的 ADAR1 作用,達成引發腫瘤細胞死亡。

Z-DNA 的抗癌途徑(圖片來源:Alan Herbert 研究團隊)

高度免疫原性,對癌症突變也有效!

此實驗性小分子藥物 CBL0137 屬於乳癌藥 Curaxin 家族中的一類,由於具有高度免疫原性,因此即使癌細胞累積突變增加也能產生藥效。在對免疫療法無效的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CBL0137 已證實可以藉由生成 Z-DNA 誘導腫瘤細胞壞死,達成恢復標靶 PD-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功能。

目前研究顯示 CBL0137 無安全疑慮,未來則需要更多試驗評估其與抗 PD-1 免疫療法聯合治療的成效。 CBL0137 一期臨床試驗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展開,將在黑色素瘤患者中進行免疫治療。 

該研究共同作者 Siddharth Balachandran 博士說道,對於一線免疫治療失敗的患者來說,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透過在癌症免疫療法中添加免疫佐劑,可以重新點燃免疫療法的成效,使對免疫治療反應率低的族群產生療效。

延伸閱讀:免疫療法生力軍?新型態 T 細胞更具抗癌力

參考資料:
1. Nature, 202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753-7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