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遺傳羅生門? 多基因關聯性研究是解答?

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超過 3 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致病成因包括社會壓力、心理創傷、神經失調等。由於精神疾病引起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人們越發重視心理健康的問題,然而,憂鬱症屬於複雜型精神疾病,臨床研究已從心理診斷拓展到分子遺傳學領域,科學家致力深耕分子遺傳學與憂鬱症的機轉與關聯性研究。

近期,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研究團隊公布其歷史上最大和最全面的歷史性憂鬱症候選基因研究,他們蒐集世界各地約 62 萬人的個人生活習慣及遺傳史數據,並透過早期研究篩選出和憂鬱症相關的 18 個候選基因進行比對,試圖找出較貼近憂鬱症遺傳的基因,但結果出人意料,與隨機選擇的基因無關。此篇研究刊登於《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該研究團隊首先透過英國生物銀行、23andMe 和精神病學基因組學聯盟收集個人的遺傳和調查數據,然後從眾多以憂鬱症為重點的研究中,挑選出 18 個至少出現過 10 次的基因。例如,患者受到早期創傷時,會大量表現 SLC6A4 基因,它參與神經化學血清素的轉運;參與神經形成和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調節的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相關的基因。

接著,他們將憂鬱症的樣本基因及隨機個體選擇的基因與候選基因進行分析比對後,然後發現呈現假陽性。以此論證,並不支持早期篩選的候選基因和憂鬱症遺傳基因有正相關的假設,換言之,候選基因本身是有瑕疵的。多篇研究顯示與憂鬱症相關的基因可能有上千個,不單單只是與候選基因比對就可以斷定。

「憂鬱症是由許多因素綜合產生的疾病。此研究結果不代表憂鬱症沒有遺傳的可能性,而是建議改變憂鬱症相關基因關聯性的研究方向」該研究的資深作者 Matthew Keller 說道。該研究的第一個作者 Richard Border 也表示,任何用單一基因或少數與憂鬱症相關基因評估多重因素的精神疾病注定不可行的。

該研究團隊最後也表示,不意味著應該停止對憂鬱症遺傳基礎的研究。相反,科學家應該承認憂鬱症的遺傳結構比以前想像的更複雜。儘管尚未完全解開憂鬱症遺傳的謎底,應該以現有基因定序技術為基礎,進一步了解與疾病相關的數千種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並且能提出更準確的“多基因評分”(Polygenic Risk Scores)來預測風險,進而推動憂鬱症藥物開發的發展,同時降低疾病誘發的風險。

延伸閱讀:揮別《美國狙擊手》噩夢 Myriad 聯手 VA 開發憂鬱症基因檢測

資料來源:
1.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9; appi.ajp.2018.1 DOI: 10.1176/appi.ajp.2018.18070881
2. https://www.colorado.edu/today/2019/04/02/do-depression-genes-exist-its-not-so-simple-new-study-concludes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