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肥胖基因不擔心! 選對運動可望控制體重

0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佈的 2013-2016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 45.4%,其中男性為 53.4%,女性為38.3%。106年台灣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除了致胖環境及生活型態之外,遺傳也是主要致胖因素,而且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

近日,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透過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分析發現,容易發胖的台灣民眾若能經常慢跑可望克服其肥胖遺傳易感性。此外,登山、長時間的瑜伽課程、國標舞、運動步行,甚至是普通的步行都有助於降低肥胖遺傳高風險民眾的體重指數(body-mass index, BMI)。然而,騎自行車、伸展運動、游泳和熱舞等運動,並沒有降低對肥胖遺傳的影響。該研究相關結果刊登於《PLOS Genetics》。

該研究團隊從 Taiwan Biobank 中,收集18424名 30 ~ 70 歲台灣公民的遺傳數據、健康指標和運動模式,並且調查 BMI、體脂率、腰圍、臀圍和腰臀比等 5 種肥胖指標。由於目前沒有漢族相關肥胖的大型全基因體關聯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我們使用 Taiwan Biobank 內部加權來建立每種肥胖指標的遺傳風險評分(genetic risk score, GRS),然後測試運動與遺傳風險評分之間相互作用。

他們發現定期運動可以降低 4 種肥胖指標的遺傳效應,包括 BMI、體脂率、腰圍和臀圍。更細部來看運動類型與肥胖遺傳的關係,有 6 種運動降低至少一種肥胖遺傳效應,如肥胖遺傳高風險民眾定期慢跑能降低其 BMI、體脂率和臀圍,以及呈現出與遺傳風險評分最顯著的交互作用。登山、散步、運動步行、國標舞以及長時間瑜伽練習也降低其 BMI。然而,騎自行車、伸展運動、游泳、熱舞和氣功等運動改變任何肥胖的遺傳效應。

上述研究結果僅僅顯示,慢跑可能是預防肥胖的最有益處運動之一,並不能證明它是最理想的運動類型。然而,對肥胖風險高的民眾來說,若能持續運動,可望改變特定基因活性和表現,例如脂肪代謝基因和肌肉基因,進而降低或控制體重。

延伸閱讀:來自基因的肥胖療法

參考資料:
1.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405&pid=8840
2.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fitness/more-evidence-regular-exercise-thwarts-obesity-genes/
3. PLOS Genetics, 2019; 15 (8): e1008277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8277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