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体时代的快思慢想 ── 专访日本骨科传奇医师池川志郎

1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看过许多病人受疾病之苦,我希望可以治愈他们,但我的力量实在有限,让我十分沮丧。直到遇见基因体学……”── 日本传奇骨科医师 池川志郎

池川志郎教授(Shiro Ikegawa)是日本医界的传奇人物,毕生致力于罕见骨骼与关节类疾病的研究。 1990 年代,在阅读几篇遗传学论文后,看见疾病被治愈的可能,因而启发他投入分子生物学的世界。随着现今不断进步的基因科技,科学家能更有效率地找到致病基因,更深入探究疾病的运作机制,为罕见疾病带来新契机。基因线上很荣幸访谈到这位日本知名骨科大师,听他分享从骨科医师投入基因体研究的契机、基因体时代该有的正确观念及“一年发表一篇国际期刊”的成功秘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生命密码造就个体独特的面貌,也影响疾病感受性的不同

“什么是基因体(genome)?”访谈一开始,池川教授便问我们是否了解这个对当今医学影响甚钜的名词。“基因体 (genome)就是一个生物体内 DNA 中所包含的全部遗传讯息。”由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 G)与胸腺嘧啶(T)四个碱基所排列而成生命的密码,在基因体中总共有30亿个碱基,然而,在人与人之间,这 30 亿个符号的排列组合约 99.9% 是相同的,仅有约 0.1% (1/1300)的差异,即基因多形性(genetic polymorphism),造就每个人独一无二的面貌与特质。而除了外观上的差异,也包含个人对疾病感受性(disease susceptibility)的影响,“透过研究分析这些遗传变异,我们得以深入了解遗传性疾病的运作机制。”池川教授说。

基因体科技 开启骨科类疾病的新契机

池川教授表示自己原是骨科医师出身,加上骨科类疾病在日本并不少见,因此进入基因体领域时,选择从骨骼与关节类疾病(bone and joint diseases)切入,多年来致力于找出关键基因位点,开发更多新的治疗药物。

他提到,骨骼与关节类疾病可分为两大类:单基因疾病(monogenic disease)和多基因疾病(polygenic disease)。单基因疾病即单一基因所造成的疾病,包含许多难治性疾病,例如:骨骼发育不良症(skeletal dysplasia),可运用全外显子定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或全基因体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GS)技术,对单基因疾病的致病机制做更深入的解析。至今池川教授团队已发现 25 个相关基因;多基因疾病则涉及两个以上的基因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例如: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和椎间盘退化性疾病(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LDD),透过易感基因检测,有助于这类疾病的诊断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案,造福更多病患。

“罕见疾病乍听之下罹病人数不多,但就骨骼类疾病而言,仅在日本,就有 1000 万人罹患手部、腿部及关节处的退化性疾病,导致疼痛与行走困难。”池川教授说,在 70 岁以上的日本人群中,有 30% 患有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且该疾病会随着年龄成长而迅速发展,为高龄化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再者,有超过 1% 的日本人罹患椎间盘退化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 (spinal disc herniation,或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在久坐的上班族中相当常见,会引起腰痛合并下肢疼痛、麻痺或无力等症状。然而,目前这类疾病的研究仍有所不足,这也正是池川教授和他的团队努力不懈的原因,惟有对这类疾病更加了解,才有望找到可行的治疗方式。在池川教授的实验室中,透过遗传多型性(genetic polymorphism)分析,来深入探索这类疾病的成因。近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已成功鉴定 GDF5 作为骨关节炎的新型致病基因; COL11A1、TBSP2 以及 MMP9 为椎间盘突出的新型致病基因;在国际合作的部分,也发现 asporin(池川教授团队发现)和 GDF5 是导致骨关节炎发病的种族独立危险因子(ethnicity-independent risk factors),并进行相关的药物开发。

延伸阅读:骨髓好比河流 需要活水滋养骨质!

人类疾病须以“人”为研究主体

在研究疾病的过程中,池川教授有感而发:“大家都知道基因敲除鼠(knockout mice),但你听过基因敲除人( knockout human) 吗?”在实验室里,经常使用某些基因有缺失的小鼠作为研究模型,即基因敲除鼠(knockout mice),但并非所有的疾病都能以小鼠当模型,以痛风(Gout)为例,该疾病在人类十分常见,但小鼠罹患的机率却趋近于零,因为哺乳类动物普遍拥有一种可帮助分解尿酸的酶 ── 尿酸氧化酶(uricase),uricase 会将尿酸分解成尿囊素,再随尿液排出;而在原始人猿和现代人类身上,却因为基因突变而让 uricase 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因此人类血中尿酸浓度比一般哺乳动物更高,也就容易出现痛风的问题。因此,仅管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面对人类特有疾病时,池川教授认为还是要从病患的基因体研究着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基因体时代:基因解码不稀奇,后续配套才重要

随着基因科技的突飞猛进,人体基因体密码已解开,且找到疾病的易感基因位点也不是难事,但池川教授提到:“得知 A、T、G、C 的排列顺序,就如同一位国中生拿到一本英文字典,知道单字怎么拼、句子如何组成,但却不见得了解这个单字的意义。所以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如何透过这些基因研究,找到正确且真正有效的治疗方式。”他强调,知道基因序列只是一个开始,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基因体学、表观遗传学、甚至蛋白质体学背后的意义,并将这些资讯成功地整合,才能深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奥妙,看出疾病运作的端倪。“这是一条漫漫长路,”他说,即便发现了致病基因,也不代表就一定能治愈病人,“这是现代科学的一大挑战,所以我们要善用这本基因体字典,去面对大自然给我们的课题──疾病,勇敢地挑战并克服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此外,基因体学不仅为医疗领域带来改变,也悄悄地融入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知名基因检测公司 23andMe 推出的消费者基因检测产品,民众只需上网订购,即可得知自己的基因体资讯。对此,池川教授特别提醒,现代民众对新知识接受度高,但若滥用这样的讯息,容易造成无谓恐慌,他认为基因资讯最好的应用方式仍应以疾病治疗为主,在找到关键的致病基因后,最重要的是找到可行的配套措施(actionable),才能真正发挥精准医疗或个人化医疗的精神。

“科技会不断进步,如何去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 ”他点出在互联网时代,讯息传递迅速,如何将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一般大众相当重要,让大家拥有正确的观念,不造成过度恐慌,才能发挥知识真正的力量。

追求顶尖研究的秘诀:努力不懈与志同道合的好伙伴

最后,对于池川教授的研究团队每年都能在知名国际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论文的惊人成就,有没有什么成功的心法?对此,池川教授笑着说:“要完成顶尖研究没有秘诀,就是持续不断地努力,并且热爱你的工作。人的一生很短暂,想完成的事情很多,因此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努力、逐梦踏实。与疾病的对抗是一场永无止尽的战争,而我很幸运,在世界各地拥有许多好战友,能一起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并肩作战。”从池川教授的眼神中,除了散发出投身研究的热诚,更多了珍惜友情的温暖氛围。

延伸阅读:勇于蜕变,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专访台北医学大学张伟峤教授

采访、撰文 / 基因线上总编辑 Thomas Huang、Jane Lee
审稿 / 北医大学药学院 临床药物基因体暨蛋白质体硕士学位学程主任 张伟峤 教授/副院长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