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H 相關研究重大突破,新技術新準則引領診斷變革

0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簡稱脂肪肝)是目前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有研究推算全球有大約 32% 成年人患有此病,且人數正不斷上升。當過量脂肪持續蓄積在肝臟組織中,久而久之可能會引起慢性發炎,也就是所謂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情況若未及時受控,更可能會惡化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最終甚至釀成足以致命的肝細胞癌或肝臟衰竭。

目前肝臟穿刺切片檢查是準確診斷 NASH 的唯一方法。可是由於切片檢查具有侵入性、且有一定機率引致嚴重併發症,不少民眾都視之為畏途,也因而令醫師診斷難度大增。所幸根據近日一篇在醫學期刊《肝臟研究》(Liver Research)發表的論文,一群中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以序列式超音波分子影像技術(Sequential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USMI)為基礎的診斷方案。團隊在小鼠模型中成功以此技術辨識出不同等級的脂肪變性(Steatosis,又稱脂肪浸潤)和肝臟炎症,若果新技術最終能順利應用於人體,或有望開創出以非侵入性方法準確診斷 NASH 的新時代。

美國近期研究釐清疑慮,減重藥物暫未見增加自殺風險(基因線上國際版)

現有非侵入技術制肘甚多,準確診斷 NASH 只能靠切片檢查

目前脂肪肝通常可以經由腹部超音波檢查就能發現,醫師也可以搭配分析血液中轉氨酶 GOT 和 GPT(即所謂的「肝功能指數」)來推斷病人的肝臟是否有發炎。可是要準確診斷病人是患有 NASH,醫師需要先排除病毒性肝炎(例如 B 或 C 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因素,也需要確認病人出現肝小葉發炎和肝細胞氣球狀變性(Hepatocyte ballooning,是肝臟細胞因脂肪蓄積繼而逐漸受損壞死而引起的現象)等症狀。可惜這幾點都是單憑非侵入(低侵入性)的方法是無法達到的。要準確診斷 NASH,還是需要借助肝臟穿刺切片檢查。

再者,即使已發現病人有肝炎的狀況,如果要確定病情有否惡化至肝纖維化的階段,目前也只有切片檢查一種方法。有鑒於切片檢查具侵入性,病人接受程度普遍較低,加上切片的樣本僅佔總肝臟體積約 5 萬分之 1,有可能出現採樣偏差(Sampling bias,即採樣部位恰巧未受脂肪肝病變影響而導致誤診),所以開發非侵入性的方式來幫助診斷 NASH 及肝臟纖維化是各國學者近年致力研究的目標。

創新超音波分子影像技術,有助辨別肝臟炎症和脂肪變性

前述的研究團隊由來自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的科學家組成。為實施 USMI 檢測,團隊首先製備 2 款用作超音波對比劑的微氣泡(Microbubble),除了透過增強超聲波反射強度而令影像的對比解析度更佳之外,2 款微氣泡也能各自靶向結合肝臟細胞中的細胞間粘連蛋白-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和 CD36 蛋白。前者的表達會隨著肝臟發炎程度增加,而後者作為一種脂肪酸轉位酶(Fatty acid translocase),則與肝臟脂肪變性有密切關係。

接下來,研究人員分 2 階段執行實驗,首先對小鼠注射靶向 CD36 的微氣泡並進行第一次超音波檢測。完成後等待 30 分鐘讓微氣泡自行分解,之後再注入靶向 ICAM 的微氣泡並進行第二次超音波檢測,最後再深入分析檢測所得的超音波影像,以評估小鼠肝臟脂肪變性和炎症的嚴重程度。研究結果發現,USMI 技術可以辨識出不同等級的脂肪變性和肝臟炎症,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高達 95% 和 97%。研究項目負責人 Tinghui Yin 表示,這項新技術有潛力發展為 NASH 的非侵入性診斷工具,不僅能輔助醫師做出準確的臨床治療決策,也有助於 NASH 的藥物開發。

中國研究團隊採用序列式超音波分子影像技術(USMI),分 3 階段評估實驗小鼠肝臟脂肪變性和炎症的嚴重程度,未來或有望促成人用非侵入性 NASH 診斷技術的開發。(圖片來源:Liver Research

從 N 到 M,更新名稱帶動脂肪肝診治變革

除了上述關於非侵入性診斷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另一個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相關的重大改革莫過於疾病名稱的更新。源頭可回溯至 2019 年,當時有科學家提出把 NAFLD 改名成 MAFLD(Metabolic-dysfunction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代謝性脂肪肝病)。雖然從簡寫來看只是更換了一個英文字母,但背後的意義卻大不相同。首先,把「酒精(alcoholic)」一詞拿掉,有助將此病去污名化,減少病人在醫師問診時因不願透露真正的酒精使用量而妨礙診斷的情況。此外,由於病人飲酒量的狀況包含多種不同情境(例如有些人只是偶爾喝酒),醫學界擔心按病人有否長期過量飲酒來劃分肝病種類可能有欠客觀。再者,不提及「非酒精性」也可避免病人錯誤地輕視(trivialize)這個疾病的嚴重性。

另一方面,隨著名稱改變,診斷重點改為集中於病人的代謝狀況。只要病人有脂肪肝,且同時出現體重過重(BMI 23 或以上)、高血壓、高血脂和第 2 型糖尿病等代謝異常的其中一項,就符合新的確診定義。醫學界相信這樣的更新可以喚起更多民眾重視 MAFLD 的危害,當發現自己的代謝指標出現異常就儘快就醫,對及早介入、防止病情惡化將有莫大裨益。

經過各國的肝膽科專家多番商議和投票,提案終在 2020 年獲得通過。而根據上述邏輯,醫學界也開始將 NASH 更名為 MASH(Metabolic-dysfunction 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代謝性脂肪性肝炎)。隨著診斷準則、診斷技術、臨床研究和藥物治療與時俱進,期盼能夠廣泛涵蓋各類脂肪肝族群,減低 MAFLD 或 MASH 對公共衛生造成的威脅。

延伸閱讀:脂肪肝恐成國人健康新威脅,肝臟醫學權威暢談治療新法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029957/ 
2. 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542568423000636 
3. https://www.liver.org.tw/journalView.php?cat=78&sid=1189&page=1 
4. https://i-taitu.org/uploads/health-education-materials/20160825/ultrasound-developer.pdf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029949/ 
6.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31950 
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liv.14478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