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届亚太癌症精准医疗论坛系列(一):亚太地区 Molecular Tumor Board 的趋势与挑战

0

第 3 届亚太癌症精准医疗论坛 12 月 1 日于“2023 台湾医疗科技展”举行,罗氏大药厂亚太区总监 Devmanyu Singh 于论坛中探讨“癌症精准医疗 – Molecular Tumor Board(MTB)在亚太地区趋势与挑战”。探讨 MTB 能够在日益复杂的癌症治疗中,实现更有效精准的临床决策,而虚拟 MTB 则可以简化这个系统的建立门槛,将复杂的基因体资讯,整合多方专家的知识与经验,拟定可操作的治疗计划。

产官学合作迎来 NGS 给付,分子肿瘤委员会助力癌症精准治疗

从一体适用到个性化精准治疗:癌症治疗典范的转移与爆发性成长

罗氏大药厂亚太区总监 Devmanyu Singh 于论坛中探讨“癌症精准医疗 – Molecular Tumor Board(MTB)在亚太地区趋势与挑战”

Devmanyu Singh 首先提到在 1990 年代,治疗方法采用“一体适用”的策略,即对所有病患提供相同的治疗方案。然而,进入 2000 年代,随着标靶药物和免疫疗法问世,使得治疗方法开始可以针对特定病人群体进行医疗处置,同时医学上也开始有精准治疗概念。到 2020 年后,因为分子基因体学与医疗资讯学的蓬勃发展,让个人化精准治疗得以进一步落地实行,提升治疗效果,同时也降低不当治疗的资源耗费。

Devmanyu Singh 指出,随着越来越多可针对特定适应症的标靶疗法被开发出来,医疗人员将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将“精准肿瘤学”的复杂性转化为可以改善病人护理的可行性方案,例如,在常规临床医疗中,进一步纳入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与全面基因体分析(Comprehensive Genomic Profiling,CGP)技术,提供更详尽的生物标志物和基因体特征供医师诊断参考。

然而精准检测的优势也被随着需要解决的难题,医生团队更加整合性的临床与技术支援,来应对日渐复杂的临床决策相关挑战。就数据层面来观察,到 2020 年,医学知识的增长速度每 73 天就会翻倍,仅该年就有 61,311 项临床试验登记,而自 2015 年以来已发布超过 6,000 份临床实践指南。此外,每个患者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异质性医疗保健资料,这将使得临床医生在进行治疗决策时,需要进行更加繁复的探讨。

精准医学的核心:分子肿瘤委员会在各国癌症治疗中的关键角色

Devmanyu Singh 继续解释道,在此背景之下,分子肿瘤委员会(Molecular Tumor Board,MTB)在精准医学的落地过程中,显个更加的不可或缺。以韩国肿瘤医学学会(Kor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KSMO)为例,癌症专家能在机构或医院网络内,分享彼此的临床见解与经验,并建立针对复杂遗传背景病人的最佳治疗策略。而在中国大湾区的精准肿瘤学工作小组(Precision Oncology Working Group,POWG),可以在全面检视病人的病史与基因体检测报告后,透过此跨学科的专家小组来拟定个人化的治疗建议。MTB 透过跨领域专家齐聚,针对复杂难解的肿瘤情况,针对个案进行讨论归纳,提出适合不同个体的治疗建议,同时也产生宝贵的在地化(Localization)真实世界数据(Real World Data,RWD)。

Devmanyu Singh 说明,大多数 MTB 由来自 6 大领域,共 5 到 10 名专家定期参与讨论。领域专家包括:临床医学肿瘤学、临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基因体学和生物资讯学以及 MTB 统筹协调员。每个角色都具有详细的分工与定位,如临床肿瘤学家将分析分子变化、癌症预后与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而 MTB 统筹协调员则会进一步管理会议后勤、议程并组织病人讯息和报告。

Devmanyu Singh 进一步比较不同地区的 MTB 的异同,包括韩国肿瘤医学学会(KSMO)和韩国癌症研究小组(Korean Cancer Study Group,KCSG)共同成立的韩国精准医学网络小组(Precision Medicine Networking Group,PMNG)、意大利肿瘤对抗联盟(Alliance Against Cancer)的 MTB 工作小组、中国大湾区与荷兰地区的 MTB 组织等。除上述 6 类专家,这些组织的成员尙涵盖如生物统计学家、药师、数据科学家等其他专业人员。比较分析显示出几个关键点:核心学科如肿瘤科医生、病理学家和生物资讯学家在所有地区或组织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凸显这些角色在精准医学和肿瘤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然而,每个地区或组织都有其独特的 MTB 组成,反映出当地资源的可利用性、专业知识的分布,以及对不同专业角色的需求与偏好。此外,特定角色如协调员、生物统计学家和数据科学家并不在每个地区都被列为 MTB 的必要组成,显示在建立 MTB 时可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具体目标与人力资源来灵活进行调整。

Devmanyu Singh 也进一步分享 MTB 决策过程中,常见的辅助资讯参考来源。这些资源可以被区分为 4 大类。首先是能够评估遗传学证据与临床治疗可操作性的数据库,包括 Escat-ESMO、OncoKB、AMP-ASCO 与韩国的 K-CAT。其次是基因体序列数据库,例如 Ensembl 和 RefSeqGene。第三类是体细胞变异数据库,涵盖 OncoKB、CIViC、cBioPortal、MyCancerGenome、Genome、Clinvar、COSMIC 和 JAX CKB。最后是遗传性变异数据库,包括 1000 Genomes、Browser、ClinVar、dbSNP、GnomAD、InterVar 与 VarSome 等。这些资源对于临床决策、癌症基因体分析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拟定都极具参考价值。

癌症治疗创新:德国与香港的分子肿瘤委员会研究案例

在过往应用中,Devmanyu Singh 举例现阶段德国与香港的成功案例。在德国弗莱堡综合癌症中心(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Freiburg)进行的一项为期 4 年的 MTB 研究,收录 488 名涵盖多癌种的第四期癌症病人,平均已接受过 2.1 线治疗。研究中,有 14% 患者接受标签内的建议疗法,68% 接受标签外建议疗法,而 18% 则参与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当病人遵循 MTB 的建议时,临床结果将会有显著改善,在实施 MTB 建议疗法的病人中,疾病控制率达到 54%。此外,这些病人的存活期中位数来到 18 个月,相比那些未接受或未实施治疗建议的病人的存活期中位数仅为 8 个月。

另一方面,香港大学与香港养和医院(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Sanatorium & Hospital,HKU-HKSH)进行的一项研究探讨 MTB 的实施情况与整体存活率改善之间的关联。该研究收录 122 名病人,涵盖 12 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平均已接受过 3 线治疗。研究发现,有 63%(77 名)病人根据 MTB 建议接受治疗,而其存活期中位数显著延长,达到 12.7 个月,相比未接受 MTB 建议治疗的病人的存活期中位数仅为 5.2 个月。生存曲线也显示出,实施 MTB 建议的患者相较于未实施的患者存活率更高,风险比(Hazard Ratio)为 2.7。以上二地的研究案例,皆显示出透过 MTB 提供的个人化治疗建议,对于晚期癌症病人的治疗选择性与延长存活期的正向影响。

虚拟分子肿瘤委员会:跨越地域限制,推动精准医学的全球合作

Devmanyu Singh 提及虚拟分子肿瘤委员会(MTB)有望克服地区性基础设施不足或专业知识缺乏的挑战。他引用两个案例:韩国肿瘤医学学会(Kor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与粤港澳大湾区精准肿瘤医学工作小组(Precision Oncology Working Group, Greater Bay Area),它们分别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使用线上的虚拟 MTB 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借由虚拟会议与严格的隐私保护技术,来促进跨机构的专业人员协商,达到近乎实体 MTB 的效果。

韩国医学肿瘤学会及韩国病理学家协会利用 NAVIFY Tumor Board (一款基于云端的工作流程产品,专为安全整合并展示肿瘤护理团队审查的相关聚合数据而设计,以便对患者的最佳治疗做出协调一致的计划的线上平台),使精准癌症治疗在韩国落地,通过每两个月一次的实体与虚拟 MTB 会议,提供多达 80 名肿瘤学家参与审查复杂病例的流程,彼此教学相长。此外,新加坡的 Farrer Park Hospital(FPH)也使用 NAVIFY Tumor Board 提高工作流程效率,计画扩大其 MTB 应用,同时促成更多的私营肿瘤治疗诊所。

尽管如此,Devmanyu Singh 另表示,卫生系统专家提到与 MTB 相关的常见挑战,包含无法接触分子生物学家、基因组专家和生物资讯学家等内部专家,特别是在非学术医院。当地基础设施、物流、时间和人力(MTB 协调员)不足以建立和支援案例;这也可能会造成案例讨论和随后治疗选择的延迟。获得标靶治疗和临床试验的机会有限,因为许多讨论的病人接受过大量预先治疗,这可能会改变治疗的策略,甚至限制治疗的可能性;最后则是当指导方针缺乏或不明确时,医院管理层与健康保险公司也会担心诊断与药物成本的水涨船高。这些困难也将是未来需要面对的重点。

2022 Healthcare expo Taiwan ​​亚太癌症精准医疗论坛,癌症医疗科技新趋势、新市场!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线上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请联系: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键复制内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