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 Asia-Taiwan 2022 論壇精華亮點:生技新創公司出場策略與佈局?

0

生技產業界每年都會有數以百計的新創公司湧現,它們的命運通常有三種,也許能蓬勃發展成成功的獨立公司,抑或是因投資失敗而倒閉,又或者可能在公司上市或因併購而擴大規模後退場。

甫於 7 月 27 日開幕的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2),其主題是「連接亞洲價值鏈」,展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技術與製藥業的高管主管人事和投資者,共同探討台灣新興生技領域的商業機會。

首日下午的會議以「早期新藥公司的退場策略」為題,特別邀請到美國 Senti Biosciences 創辦人暨執行長盧冠達博士(Dr. Timothy K. Lu)擔任主持人。參與討論的五位嘉賓都是在生技業界備受尊敬的專家,會中他們提出了對新創公司的退場策略的觀點,以及在生技產業內業務操作的注意事項。會議成員也就創辦公司時初步計畫的重要性、跨境投資的機會和限制以及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充分國際專利保護等議題發表意見。

大東京地區如何成為前景廣闊的生技產業群聚(基因線上國際版)

從基礎開始,佈局成功道路

雖然成功的新創企業的標誌之一是收購者在潛在的並購中對公司及其技術感興趣,但所有與會成員都認為就年輕公司而言,創業者在公司成立時就事先想好退場策略,反而是成果最少的策略。

分別在生醫創投公司 Cannan Partners 和 Domain Associates 擔任合夥人的 Eckard Weber 指出,任何新創公司都不應以退場策略作為其主要營運動機。他還提到,在他有心想協助一家新創公司前,該公司的科學領域須先讓他有興趣。而若一家公司能開發出產業所需要的新產品,則潛在的退場機會遲早都會出現。

Cannan Partners 的經營合夥人暨執行長 Dennis Podlesak 補充道,現今在生物技術領域有成千上萬的公司,但可行的退場策略只有幾個。要確保公司以長遠來看、能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一開始就建立一家強大的公司,從而讓公司免受未來潛在退場策略所影響。他更指出,自己曾看到一些成功的新創公司都是從一開始就以製藥大廠的經營方式運作,將資金集中在臨床試驗上,從而開發有潛力的新技術。

台灣微脂體股份有限公司(TLC BioSciences)的總經理葉志鴻也認為退場策略不應該是公司早期的營運重點,因為投資者會很容易察覺到。他還重申,只要公司能夠突顯其價值,退場的機會自然會出現。

8VC 的投資總監 Seth Lieblich 指出,雖然退場策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家值得收購的公司。他說,創業者在考慮退場策略之前,以建立一家有潛力與羅氏或葛蘭素史克那樣的大廠爭一日之長短的公司為目標,無疑是值得他們全力一搏的。

美邁斯律師事務所(O’Melveny & Myers LLP)合夥人顧靜玉律師指出,當公司考慮退場策略時,打好基礎很重要。她提到一些亞洲生技公司在走到這一步的時候會顯得很掙扎,因為創業者往往不像美國和歐洲等等投資者密集地區那樣具有充足的資源。

跨越國界,爭取更多的投資機會

擁有 20 多年生技產業經驗的葉總經理說,亞洲投資者往往採取不同的投資方式,這是新創企業必須考慮的。他指出,亞洲投資者關注產業趨勢,傾向投資於熱門議題。相比之下,美國投資者採取更多的分析方法,在考慮為一個產品或專案挹注資金之前,會先對公司的技術進行盡職調查。

談到監管方面的注意事項,葉總經理說,公司應該儘早考慮他們打算在哪些國家開發產品,以調整公司結構,適應世界各地的監管程序。他指出,如果公司能證明它能在不同國家運作,大公司會更願意投資新創公司。

至於額外融資方面,Lieblich 和 Weber 指出,首次公開募股(IPO)可以視作另一輪融資。雖然大多數人或會認為 IPO 是一種退場策略,但 Lieblich 解釋說,即使在上市後,許多公司也未必能夠產生收入,所以 IPO 不一定是一種退場方式,也可以是新創公司進程的延續。

儘管最初以特定退場策略來創辦公司是不明智的,但小組成員都同意,考慮產品的潛在全球規模和觸及範圍對公司日後的成功至關重要。而專利權和智慧財產權(IP)保護是擴展產品全球規模的關鍵。

全球市場專利和許可方面的考慮因素

為了爭取機會將產品帶入新領域,因國家而異的專利和授權準則是新創公司必須面對的挑戰。要克服這些挑戰,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所以新創企業應當儘早考慮這些問題,以便利用整體戰略使其產品獲得成功。

從美國投資者的角度出發,Weber 說美國公司更容易獲得全球許可。在過去,他和他的團隊會為一家亞洲公司創建一家美國分公司或子公司,藉以進入更大的市場,過程中亞洲公司往往會保留在其本國的許可權。可是這個過程只有在新創公司已經與一家美國公司建立關係的情況下才有效。

Podlesak 建議新創企業應該更早考慮許可和專利戰略,在投資者密集的國家申請許可和專利保護,以使未來的交易更容易。他說,重點市場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大陸。其他需要申請的地區則可由新創企業自行決定,但創業者應牢記智慧財產權註冊的相關費用。

Lieblich 指出,一家新創企業在某個國家註冊產品,代表公司有效地預測了其產品未來在該地區的表現如何。這種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經濟狀況可能迅速變化,新創企業必須寄望一個國家能夠接受一個可能在幾年內都無法上市的產品,願意提供支援直至它取得成功。

顧律師補充說,當新創企業成功獲得額外資金,就可以繼續在其他國家進行智慧財產權註冊。但她也警告說,如果要與製藥大廠的交易,要留意大公司幾乎總是想要得到產品的全球權利。

Weber 強調,如果一家新創企業對其產品的價值有信心,從長遠來看,智慧財產權註冊和許可是值得的。萬一專利覆蓋面不足,很容易導致原本能夠研發成功的治療功虧一簣。

當被問及覆蓋面不足的問題時,Podlesak 又回到了起點,他說,新創企業應該把自己的公司建設得像要獨立運作一樣,也應該視大公司為成功的典範。因為如果營運時間太短促,將無法獲得投資者的注意,後續的併購也就難以進行。

作者:Reed Slater
編譯:Richard Chou
原文:https://www.geneonline.com/looking-for-the-exit-startup-considerations-and-strategies/ 

延伸閱讀:平價親民的 iPSC 技術!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 BIO Asia-Taiwan 開幕論壇演講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