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竟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幕後黑手?

0

全球約有 10% 育齡女性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is),其症狀包括劇烈疼痛和嚴重出血,也可能導致不孕或生育困難。由於此病的潛在機制尚有不少未解之謎,令診斷和治療更為困難。然而,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人員 Kondo 和 Muraoka 領導的研究小組與國立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Center)發現,細菌感染可能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潛在因素,或有望成為開發治療方法的關鍵。

子宮內膜異位症疼痛治療獲 FDA 核准(基因線上國際版)

子宮內膜組織的碎片隨著經血倒流至骨盆區域,這些組織就有機會在腹腔內種植生長,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症。該疾病不僅導致生殖器官病變,對生育能力造成影響,也令已有卵巢病變的患者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提高。

調查梭桿菌在子宮內膜異位症中扮演的角色

該研究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期刊中發表,涉及 155 名日本女性。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中,有 64% 的受試者在子宮中檢測到梭桿菌(Fusobacterium),而只有 7% 未患病的受試者體內檢測到同一種細菌。

梭桿菌在子宮內膜異位症中的作用,以及對疾病發展的潛在影響,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如果能暸解細菌和疾病背後的機制,可以為全球數百萬受子宮內膜異位症影響的婦女開創新的治療途徑。為了進一步探索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實驗,將子宮內膜組織移植到健康小鼠的腹腔中,製造子宮內膜病變的小鼠模型,並且向小鼠注射抗生素。研究發現,陰道感染梭桿菌會加劇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灶的形成,而用甲硝唑(Metronidazole)和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相關病變。這些發現將有助開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標靶藥物,或許能帶來新的治療選項,從而減輕患者負擔。

令人期待的新治療方法

儘管這項研究的結果令人振奮,有助於開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新療法,但也具有一定的限制。由於小鼠沒有月經,使其作為研究模型適用性受到侷限。因此,接下來即將進行的研究旨在納入更多樣化的群體,包括女性、變性人以及來自不同族群背景和年齡組成的人。繼續推動人體臨床試驗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的有效性、最佳劑量和任何潛在的不良反應提供寶貴的資訊,為全球 1.9 億患者帶來治療的新篇章。

原文:Could Bacteria Be Causing Endometriosis? – GeneOnline News 
編譯:Stephanie Chen

延伸閱讀:科學家打造細胞圖譜,推開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大門

參考資料:1.https://www.google.com/urlq=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d1531&sa=D&source=docs&ust=1688985092114283&usg=AOvVaw1ZJ4FmX65wEcfnsb5VuCKV
2.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92337
3.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endometriosis
4. https://www.med.nagoya-u.ac.jp/medical_E/research/pdf/Sci_230615en.pdf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