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藥熱潮復興 ? 獨家專訪 MindMed 執行長 Rob Barrow

0

Apple Inc. 創辦人 Steve Jobs 曾經說道:「使用 LSD 是很深刻的體驗,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迷幻藥體驗,或者說這趟「迷幻旅程」(the trip),帶給使用者視覺與其他感官上的扭曲,並有助於探索全新的情感與思想觀點。使用相對低毒性且沒有成癮及戒斷跡象的迷幻藥,可以透過活化血清素受體來加強情緒反應與知覺反應。

2006 年後迷幻藥研究再次崛起,由於迷幻藥不只致幻作用,還具有治療心理健康疾病的潛在效用,成功讓迷幻藥重返研究焦點,而這次將用比 1950 年代更先進、仔細的研究,解開迷幻藥謎團。

基因線上獨家專訪 MindMed 執行長 Rob Barrow,分享 MindMed 如何在眾多迷幻療法公司中成為囊中之錐的經營策略,以及 LSD 的用藥體驗與安全考量,提供讀者全新且全面的觀點,一覽迷幻藥產業。

迷幻之旅顛沛流離:從犯罪到憂鬱解方

1938 年,瑞士科學家 Albert Hofmann 意外合成出 LSD,而在 LSD 問世的五年後,Hofmann 發現 LSD 具有影響精神狀況的特性。1950 年代早期,精神科醫師 Humphry Osmond 身先士卒以 LSD 治療心理疾患,並發明「迷幻藥」(Psychedelics)此一詞藻,而當時對迷幻藥的解釋是:能夠顯現心智的藥。科學家紛紛踏入迷幻藥研究,相關的實驗與論文多不勝數。但 1967 年開始,LSD 與嬉皮反主流文化和由學生主導的反戰運動關係逐漸密不可分,1968 年之後,LSD 便因與種種負面社會事件有所關聯而逐漸犯罪污名化。

而近 20 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准致幻茶(Hallucinogenic tea)可應用在宗教用途、Roland Griffithst 為探究迷幻藥作用所嚴謹設計的雙盲且有安慰劑組加入的臨床研究,以及關注心理健康的意識逐漸興起等等事件,讓迷幻藥逐漸復甦,而種種努力皆為了讓迷幻藥擺脫自 1960 年代以來形成的道德恐慌。

為推翻迷幻藥被媒體渲染成的負面形象,其毒性與其他不良效應再次被審慎檢視,研究員開始著重在迷幻藥的正面效用,以期能成為憂鬱症、焦慮症及其他心理疾患患者脫離病海的浮木。

藥廠巨頭競逐迷幻市場

2021 年有許多開發迷幻藥的大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PO)或在美國證交所掛牌上市,如 Atai Life Science、COMPASS Pathways 與 Cybin 等。根據商業資訊平台 Crunchbase 所載,目前已有超過 80 間公司著重在開發迷幻療法,擴大迷幻藥產業。

在眾多傾注資源於迷幻藥的公司中,MindMed 是成長最快速的公司之一。隨著大眾逐漸可以接受使用迷幻化合物治療心理疾患,且普遍把迷幻藥當作單一種類藥物的觀念中,MindMed 認為是時候去細究更有趣且複雜的問題。

禁忌物質到精神解方?「迷幻熱」開創精神疾病新治療模式(基因線上國際版)

MindMed: 要有洞察市場的眼光,才能脫穎而出!

迷幻藥的治療潛力吸引許多人爭相研究,盼能一揭迷幻藥療法的神秘面紗。然而當許多公司埋頭研究同一物質、瞄準同一適應症時,如何顯示自己與眾不同便困難重重。

Barrow 說道:「在迷幻藥大興之際,我們看到日益崛起的文化意識,尤其在美國與加拿大,這些原本被汙名化的物質具有改善患者病情的重大治療潛力。」

2019 年成立的 MindMed, 2020 年上市,2021 年就已在 NASDAQ 公開交易。在這短時間內,MindMed 投入巨大心力開發與布局迷幻藥相關藥物,以解決各種心理疾患與成癮問題。

MindMed 成功找到獨門的經營之道,讓自己在其他競爭對手之間獨樹一幟。MindMed 的核心定位是開發治療腦部疾病的新興產品,也因此能夠致力尋找迷幻藥療法改變人類生活的科學證據。

Project Lucy: MindMed 的迷幻藥療法

MindMed 近期的藥物研究重點在於大力鑽研影響迷幻藥療法體驗的因子,包括劑量、頻率及給藥設定。

LSD 的機轉是促進血清素 2A 受體(5-HT2AR)活性,並可以帶來潛在的正向效用,以改善焦慮與憂鬱。集結多年研究心血之後,MindMed 在 2020 年中發布一項商品化藥物的開發計畫 — Project Lucy,其著重於治療廣泛性焦慮症的 LSD 經驗劑量。

實驗結果證明,以慢性給藥的方式,LSD 能夠增加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現,BDNF 可以支持神經元生長與分化,也能增加特定基因轉譯以促進神經可塑性及改變神經元結構。

MindMed 還注意到 LSD 對另一個適應症的治療潛力:ADHD。因此,MindMed  2020 年宣布執行第二期 LSD 微劑量(sub-perceptual doses,不足以引起知覺扭曲的劑量)試驗,治療對象是成人 ADHD 患者。另外,MindMed 也會密切留意若使用 LSD 知覺劑量(perceptual doses,可能影響知覺的劑量)對感官造成的影響。

Barrow 強調:「我們並非是在堅稱迷幻藥就是萬靈丹,但我們是科學家,而數十年的研究證據告訴我們這些被長期忽視的事實:迷幻藥具有改善患者病情的效用。」

由於心理健康狀況人各有別,對於該如何實現個人化迷幻藥療法,MindMed 已成立數位醫療團隊來因應,期望能夠開發幫助醫療專業人員追蹤患者治療前、中、後的生物標記。

Barrow 說道:「實現個人化醫療的關鍵在於瞭解每位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並進一步釐清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資訊做什麼。」

LSD 一體兩面,是毒也是藥

任何藥物或療法皆有危險性與副作用,更不用說像 LSD 這類有致幻能力的迷幻藥。

撇除潛在的心理療效,迷幻藥的風險還未被通盤解碼。許多不良反應皆有報告的案例,如精神疾病、幻覺重現,及短暫出現的自殺念頭等等。此外,也曾發生過一次服用過大劑量,與將迷幻藥與其他藥物或酒精混用,而導致藥物過量致死的情形。

美國作家兼迷幻藥專家 Michael Pollan 就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服藥體驗是非常強大的,必須被加以控管。」

 Project Lucy 目前已走到臨床 2b 期,而 MindMed 有信心計畫中所使用的劑量對人體不僅有效,也安全無虞。

「我們一直在竭力瞭解這些物質如何影響人類,尤其是那些面臨自殺念頭與心理困擾人。」Barrow 接著說道:「此一研究的先決條件是:所有在 Project Lucy 使用的劑量必須證明對人體無害。」

Barrow 也提到計畫中的所有迷幻藥物質,與任何將提交給 FDA 藥物核准的藥物,皆是在同樣的安全標準下。

COVID-19 業火中的迷幻藥市場

即便在新冠肺炎席捲全世界以前,心理健康本就為熱門的議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新冠疫情的影響,使心理健康議題更是雪上加霜。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數據指出,全世界焦慮症與憂鬱症的盛行率在疫情期間上升 25 個百分點。

「雖然這樣的情況更敦促我們為患者做出突破,但最終我們在做的仍是 COVID 大流行前的趨勢,而這份趨勢將會長久持續。」 Barrow 再說道,「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因 COVID 疫情影響,大幅顯露出現今保健系統不足以符合患者需求的議題,尤其是在腦部疾病的治療方面。」

隨著心理疾患的健康照護需求日增月益,迷幻藥的復興也許能夠讓更多患者有其他的治療選項,並改變他們的生命。然而,目前沒有一款迷幻藥療法被 FDA 核准,顯示在這個時點上,迷幻藥的潛在療效仍待加以研究。但從 FDA 批准數個臨床試驗進行迷幻藥醫療用途的研究來看,我們可以確定 FDA 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將會從科學的角度出發,評估迷幻藥的損益,而非政治考量。

原文作者:Aurora Mau

編譯:Lauren Kao

延伸閱讀:2022 美國華爾街日報 Health Forum:迷幻藥既可奪命,也可救命?

參考資料: 

  1.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8277534_Psychedelics_as_a_Potential_Treatment_Option_in_ADHD
  2.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Psychedelics Teaches Us About Consciousness, Dying,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Transcendence; Michael Pollan, 2018

©www.geneonline.new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因線上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合作請聯繫:service@geneonlineasia.com

Share.
error: 注意: 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